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父子斗(3/4)

北人,他们在东南,语言不通,生活不便,还思乡心切,也闹着要回家。

可以说此时赵佶在东南日子很难过,不但众叛亲离,阵脚大乱,危机四伏,而且兵变、民变一触即发。赵桓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向他爹伸出了橄榄枝,盛情邀请老爹回京。

赵佶现在正陷入困顿之中,地方官员不奉诏,自己就没钱花,没钱花就要饿肚子了,见儿子遣人来迎,一番解释和做作之后便答应率队北上。赵桓趁热打铁,立刻任命了迎奉使前去迎接,同时下诏贬蔡京为秘书监,分司南京,致仕,河南府居住;童贯以左卫上将军致仕,池州居住;蔡京之子蔡攸以太中大夫提举亳州明道宫,加上先前宰了的梁师成和王黼,他爹的左膀右臂就被收拾的差不多了。

毕竟自己是在国家最危难之时弃国都而逃,把危险扔给了儿子,儿子会不会给自己算这笔帐,会把自己怎么样?赵佶感到返回开封并非上策,走到半道便在应天府徘徊不进,前去亳州上清宫烧香。可又觉得既然已经答应了要回朝,出尔反尔也不太好,于是让太上皇后郑氏返回汴梁去打前站,如果能得到儿子的厚待当然就回去了,否则就前往西京洛阳落脚。

赵桓不动声色,恭恭敬敬地把太上皇后接进了京城,改撷景园为宁德宫,修葺一新,请其居住。并下诏给追随赵佶的一众人,称“随太上皇巡幸东南的官吏,等回到京城之时,均优加赏赐,以奖励护从之功。除有罪之人,迫于公议已予贬官外,今后台谏大臣对其余官吏不得追究弹劾。”

赵佶得知一切并无异常,才慢慢启程返回。到达了南京,赵佶还是觉得心里没底。又停了下来。他写了一封信问赵桓大举改革政事的原因,并且指名召吴敏、李纲到南京觐见。

吴敏、李纲是力主赵佶禅位的。朝廷中人都在揣测赵佶的用意,多数人觉得吴敏、李纲此去可能有不测之祸。吴敏觉得此时去南京。只怕是自投罗网。李纲经过这几个月,已经是相当地了解赵佶、赵桓这两个皇帝,他料定人心尽失的赵佶,不到被逼得万不得已,是不敢轻易发难的。

再者,如果吴敏和自己都不去,赵佶势必不敢回京,这是把他往复辟的路上推,而赵佶一旦复辟。则国家必然要分裂、内战。李纲觉得纵使有危险,个人的生死只能再次置之外了,李纲镇定请命,自己先单独前往南京见赵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赵佶感动之下答应回京。李纲回东京后,将赵佶的话带给赵桓,赵桓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四月三日。赵佶一干人等悠然自得返回京城,似乎什么战争都没有发生过,他只是做了一次江南之旅。赵桓率领武百官出城五里外迎驾,父子见面抱头痛哭。然后将爹送进了龙德宫居住。

次日赵桓在紫宸殿正式接受群臣朝贺,并起驾去龙德宫向道君请安,道君自称老拙。称子为陛下,臣前称道君。好一幅父慈子孝,君臣尽欢的感人画面。而赵佶似乎也接受了自己退居二线的事实。

既然鱼已入网,那就该收网了,赵桓现在的事情就是要巩固帝位,他下诏任命亲信大臣耿南仲为门下侍郎。四月六日,又急勿勿地立不足十岁的子赵谌为皇太子,这时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早有准备。

早在靖康元年正月十六日,金军围城之时,赵桓连忙将生于政和七年十月,不到十岁的儿子赵谌封为大宁郡王。秘书省校书郎余应求实在难以理解,上奏提出异议,认为此时不合时宜,而赵桓置若罔闻。现在道君返回京城的第四天,便急不可耐地举行册立赵谌为皇太子的典礼,其意完全是杜绝道君任何复辟的可能。

随后,赵桓又把赵佶身边的侍卫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将其亲近之人陈思恭、萧道、李琮等十内侍全部驱逐出宫,敢跨进一步则斩。世上总有见使舵之人,立刻从皇上的言行中看出了向,上奏揭发宦官王仍、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