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父子斗(2/4)

城的前夜匆匆禅位,连夜潜逃江南,他心中其实已经断定东京城必定失守。而等到京师陷落,赵桓和那些劝自己下台的主战派朝臣们必定是死的死、忘的亡。到那时,赵佶便可以太上皇的身份理所当然的再次称帝,凭借东南半壁江山再建朝廷。

所以赵佶到了江南后连发三道诏令:截递角、止勤王、留粮纲。这三道“圣旨”都事关重大,将使朝廷不能号令东南,都城处于既缺兵又缺粮的绝境,东京政权难以维持,而东南将由朱勔的“小朝廷”跃升为太上皇的“大朝廷”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赵桓不但守住了东京城,还把女真人哄走了,这下赵佶的地位就尴尬了。而他手下一帮随行的宠臣蔡攸、童贯、朱勔等人也明白的很,金兵退了对他们君臣却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蔡京、童贯等人,普天下之人都想将他们杀之而后快。太生和朝廷的大臣们已屡次上书赵桓,请求诛杀这些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国贼。

此前赵桓一方面出于平民愤,一方面为了报私怨,将李彦、王黼、梁师成、梁方平相继诛杀,并大举改革政事。如果太上皇称帝,他们可以依然在小朝廷中高官厚禄,颐养天年,但是如果现在回京,那肯定是凶多吉少,所以蔡京、童贯等人也揣摩到了赵佶的复辟的心思。

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桓当然不会束以待毙,他明白一旦处理不好他爹自立朝廷,事情将更加棘手。东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厚的地区,同时也东南诸路也是蔡京、朱勔父子经营最久、根基最深的地区。如所周知,朱勔是其老家平江府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地头蛇。有“东南小朝廷”之称,杭州是蔡京的老巢。此时赵佶身边还有童贯统领的胜捷军伴随在侧,俨然在东南新立了朝廷。发号施令,又过上了帝王生活。

金兵围城时,不经朝廷批准,擅自前往东南的官员为数甚多。竟然出现了“去朝廷者,十已三四,班缀空然,众目骇视”的局面,险些把朝廷整的关门歇业,相反。道君的行宫以及江南地区则百官麇集,如果这些前朝君臣一旦以东南作为根据地,振臂一呼,迎者必然如云。

赵桓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让聂昌率领一支劲旅前往镇江,接赵佶回东京,如果童贯等人胆敢领兵阻挠,则起兵擒杀这帮奸贼;有人认为派兵接驾不妥,到时童贯必会率兵相抗。如果一战不胜,他们会挟持太上皇于东南,或者入蜀,则陛下将难以处置。不如。先请太上皇自己下诏惩治,罢去这几人之官职;又有人说,如果擅自处理太上皇朝中重臣。那就伤了太上皇之心,太不孝了。不如先将几人贬官,等将来平静之后。再下一诏书惩治诸人,天下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赵桓也知道这事儿‘只能诱,不能逼’,此时恰好东南传来消息,太上皇在江南的日子有些难过…

东南地区富庶不假,但也正因为富而招祸,成为被盘剥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是花石纲把大家害惨了,始作俑者就是到此避难的太上皇赵佶,而他来了也不知收敛施恩,游山玩水不说,更是骚扰地方,要吃要喝要钱,到达镇江之后,大兴土木,兴建楼堂馆所。

后来镇江知府都受不了了,上报朝廷叫苦说,太上皇太能花钱了,仅行宫一个月的开销就要二十万贯,护卫的官兵一天也要六千贯,我这小庙是在是养不起了,再这么下去,两浙地区极有可能再度酿成民变。而赵佶手下的几个人也不招待见。童贯征方腊涂炭东南,杀良冒功,民愤极大。朱勔根基虽深,但在东南也结怨最深,两浙之民畏之如虎欲食其肉。

这些人素来彼此勾心斗角惯了,南逃之后把毛病又带到江南了,仍旧相互倾轧。在到达泗州之初,童贯便于高俅发生冲突,一阵乱箭把高俅吓跑了。在得知金军退兵之后,一些难逃的官员又不告而别悄悄的回家了。而为赵佶保驾护航的胜捷军官兵大多数是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