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61章 岳飞北上(2/4)

个新机构,把他们给供起来。”

思索之后,朱武决定在军务院、政务院、都察院三院之外,建立资政院和翰林院。以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这些前辽宰辅为资政大臣,负责宣扬上级政策、传达下级反应。利用这些人的名声,为自己的动作背书:

“给他们一个高位,再试试资政院能不能存在。”

“如果资政院办得好,以后可授予立法权和监督权。”

“如果办得不好,就作为大臣的养老地,让他们致仕之后,有地方发挥余热。”

对资政院抱以厚望,朱武又选拔刘彦宗、韩昉等有才能的人掌管翰林院。在翰林院设立图书馆、古籍馆、金石馆、文学馆、史学馆、同文馆、艺术馆等机构,负责史册文翰:

“翰林院是储才之地,可以用它来彰显文教,吸引更多人才。”

“以后还可以设立各种专业馆所,发展成后世的科学院。”

“刘彦宗、韩昉两人,应该能撑起来!”

作为前辽进士,刘彦宗曾担任签书枢密院事,在前辽大臣之中,称得上顶尖人物。由他任翰林院掌院,不会有多少人有异议。

韩昉的地位虽差点,却是前辽状元,由他辅佐刘彦宗,任何人都说不出反对来。

而且,刘彦宗在历史上是金国宰相、衍庆功臣之一。金国设立的衍庆宫二十一位功臣中,除了刘彦宗、韩企先两人外,其余都姓完颜。

至于韩昉,虽然他在官位上不如刘彦宗,却在历史上成为金熙宗完颜亶、也就是完颜宗峻儿子的老师,在金国汉化过程中,称得上关键之人。他在辽国获得的状元功名,能让朱武在举办下次考试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所以,朱武在发现这两人投靠后,朱武让他们执掌翰林院。希望这两个人,能够彻底归心。

把这些人的安排传达下去,朱武为了显示对资政院和翰林院的重视,命令资政院根据下情提议案,直接传达给自己。又命令翰林院搜集辽国史料,为修撰辽史做准备。

对于这个安排,左企弓等人虽然有些不满,却只当朱武是在考察自己。刘彦宗和韩昉两人,则是心潮澎湃,有些复杂难言:

“修撰辽史,这是要将辽国盖棺定论,和金国争夺正统啊!”

“看来明公心里,辽国已经被灭!”

想到仍在逃亡的天祚帝,再想到自己等人拥立的辽国皇帝被朱武消灭,两个前辽臣子,心绪都有些复杂。无论辽国如何,他们整个前半生,都在为辽国效力。

只是,事已至此,辽国已不是几个臣子能够挽回。两人也只能按朱武吩咐搜集辽国史料,把辽国的历史尽可能保留下去。

翰林院搜集史料、为修撰辽史做准备的消息传出,许多还有些摇摆的前辽臣子,都请求加入翰林院,希望参与修史,记录前朝之事。

同时,还有人把这件事看做朱武争夺正统,一些新投靠的臣子,开始上表劝进,希望在朱武登基的事情上立功,成为新朝重臣。

甚至还有人向朱武献策,可以派兵马抓捕天祚帝。让天祚帝在燕京禅让,传给朱武皇位。这样就能够取得辽国正统,在修撰辽史之时,更加名正言顺。

一时间,燕京城风起云涌,许多人在这个风潮下,纷纷上表劝进。

没料到这件事成为风潮,朱武在考虑之后,没有把这件事压下去,反而还顺水推舟,用修辽史的事情,试探燕京人心。

就这样,朱武在道历三千八百二十一年、宣和六年正月,正式任命王伦、耶律大石、刘彦宗为总裁官,负责修撰辽史;又任命韩昉为总纂官,负责具体编纂。修撰辽史的工作,至此彻底展开。

这个动作,让那些上表劝进的人欢欣鼓舞,更积极地联络大臣,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