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635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2)

意不用了,自己也在换糖。张俊杰嘴角嚼着甜丝丝的麦芽糖说道:“良哥,这糖可甜了!”

等到孩子们散去,李良才走上前对换糖师傅说道:“师傅,我这是两只鸡的毛!”

“好!”

换糖师傅接过李良手里的簸箕,将里面的鸡毛倒进箩筐里,接着就要敲糖。

李良好奇的问道:“师傅,你是哪里人呀,大过年出来换糖辛苦咯?”

换糖师傅一边认真的敲着糖,一边回应道:“我是温洲易武人。”

“温洲,离这里好远呀?怎么这么大老远的跑道我们这里来换糖?”李良故作惊讶的问道。

其实有关易武人鸡毛换糖的事情,李良上辈子有所了解。

易武人的“鸡毛换糖”及其历史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但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60、70年代,鸡毛换糖成为华夏的被打击对象,说鸡毛换糖是“弃农经商”、“投ji倒ba”、“ziben主/义/尾巴”,与全国禁令相抵触,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那时,易武像其他地方一样,成立了“打击投ji倒ba办公室”,把那些在街上手拎蓝子叫卖的和摆地摊的赶得“嘭嘭”飞,禁止换糖人外出鸡毛换糖,人要抓,钱要罚。

但是,易武即使在文/ge这种割ziben主/义/尾巴,严厉打击投ji倒ba的时期,换糖人外出鸡毛换糖依然盛兴,那时易武下面的一个廿三里镇,仅该镇外出鸡毛换糖的人员多达五千余人,经营范围不仅涉及到浙周边的赣、闽等省,而且扩展到全国各地。

随着华夏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易武人在原先鸡毛换糖小百货销售基础上,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在七十年代中期,易武廿三里镇就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于七十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但由于政策的限制,易武人鸡毛换糖队伍的真正壮大仍是举步维艰,直到1979年3月24日,时任中共易武县委秘书的杨守春在《浙省日报》第二版发表了《“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一文,给整个易武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该文是全国第一篇报道义乌“鸡毛换糖”意义的新闻稿,被盛誉为“易武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声呐喊”,第一份“为民请命书”。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