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36章 幸福生活(1/2)

这篇文章充分肯定“鸡毛换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其利多弊少,既推动了义乌红糖事业的发展,又换回来出口所需要的“红毛”,农田所需的作肥料用的“废鸡毛”,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搞活流通,于国于民都有利。

文章发表受到了经济、学术、新闻三界人士的盛赞。后来到1980年,鸡毛换糖才被允许,工商局也为鸡毛换糖颁发了临时许可证。于是,易武人的男劳力一到空闲,便“倾剿而出”,村里可谓“十室九空”,盛况空前。

后世有部著名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讲述的就是易武人的这段历史。

“远怕什么,只要能吃饱饭,多远我都不怕。我们那这个地方原来很穷,种的庄稼收成低,吃不饱饭出来鸡毛换糖了。我爷爷、我爸年轻的时候都做过这一行。”换糖师傅笑着说道。

从他的话语里,李良分明听出了乐观、豁达的营商精神。

“师傅,你下次来的时候可以带点别的东西,比如毽子、口哨、气球、小剪刀、火柴之类的!”李良笑着提醒道。

“好咧,谢谢小同志提醒!”

换糖师傅挑起担子,乐呵呵的又敲起了手里的锤子铁片,叮叮当的声音随着他的脚步,一步步在远方回荡。

李良一手拿着空簸箕,一手拿着换来的小袋麦芽糖,一路沉思着回家。

易武人的这种鸡毛换糖的营商精神,只是温洲人的一个缩影。后世国人给温洲贴的标签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温洲人凭借着自己的吃苦耐劳、敢想敢干、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干劲,塑造了温洲新的历史,致富的典范。

后世人们总是只看到温洲人富裕的一面,但却并不理解和明白温洲人是怎么得到这些的,不理解温洲人是付出多少汗水换来的幸福生活。

其实从他们这种在时刻冒着政策风险的年代里,敢于离家千万里做小生意中就能看出来,他们的富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赣省历史上有几百年历史的江右商帮,曾经在华夏的商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在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赣省的经济却渐渐的落后了。

“儿子,想什么呢?”

王秀兰见儿子回来,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于是问道。

“没想啥,妈,来尝一块糖!”

李良放下手里的簸箕,把手洗干净,然后从小塑料袋子里,抓了两小块麦芽糖塞进妈妈王秀兰的嘴里。

李双柱在一旁看见了,逗趣道:“良子,还有爸爸我呢?”

“都有、都有!”李良笑嘻嘻道。

忙到中午,王秀兰做了一锅鸡蛋肉丝面。晚上吃火锅,中午她就没有做什么菜,只是做了一锅面,多打了几个荷包蛋。

“他爸,萌萌今天上白班,大过年的,也不晓得他们医院食堂有没有吃的。你给萌萌送一碗面过去吧!”王秀兰做好面,对丈夫说道。

李双柱答应道:“好,你用饭盒装好吧!”

“爸妈,还是我去给姐姐送吧!”李良主动说道。

“不错,儿子!”王秀兰夸道,“你姐没白疼你!”

李良嘻嘻笑道:“那是!妈,你把前两天卤好的猪蹄热一热呗,这大过年的,你就让我姐吃一碗肉丝面呀!”

王秀兰前两天买了20多斤猪蹄、大肠、猪耳朵提前卤制好了,放在钢精锅里等过年吃。不过今天晚上家里准备继续吃火锅,她就没有把这一锅卤味端出来热一热。

“好咧!”

将一锅自制卤味重新烧热,王秀兰拿出一个大碗切了满满一碗猪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