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九七章 为君自惕厉 岂甘做阿斗(1/2)

他自忖凭着自己的才德福泽,还有与先帝的亲疏,还有九江王的势力,自己根本就没有继承社稷江山的可能,也本没有天子的福分,也从未妄想过能够身登九五,一朝飞腾。

既然阴差阳错坐上了龙椅,既然偶然侥幸得来了天下之主的尊位,那么自己也决不能够妄自菲薄,更不能够毫无担当。

自己与先帝虽然只是族中的远亲,可自己的祖宗,一样是开国的雄主太祖太宗皇帝。

这一点血脉,决不能够湮灭更改,就凭这血缘,自己虽然不必因此骄傲凤子龙孙的血统,可也的确足够有资格继承大统,也不用惭愧所谓的侥幸。

后汉时候蜀汉昭烈皇帝刘玄德就因为中山靖王的苗裔,虽然出身低微,却不妄自菲薄,更不自暴自弃,一心要光复祖宗的武功赫赫,威仪仗棣棣,在天下大乱,汉祚倾覆,正朔绝灭之际,为炎汉延续国祚正统四十余年,何等雄风烈烈。

自己岂能比不上后汉的刘皇叔呢?

两年来,贤德皇帝也能感受到执掌天下,处理繁复的朝政,主持国策的制定,选贤任能,唯恐所用非人,真是让人心力交瘁。

而且自己的一言一行关乎天下万民百姓的福祉性命,理当要畏惧天命和阴鸷,委实需要呕心沥血,明谋善断。

做诗词文章不成不好,可以涂改抹划,也可以推倒重来,一旦朝政实施,便是实打实的民瘼攸关,说不定就会让天下千万人哭,百万人痛,万人居户乌有,百姓疲于奔命。

民众当然不会记得你的恩德仁义,可对你的恶政暴戾,始终要载诸史书,牢记在心。

这时候的民众,尚且未曾奴化既深,因此对于是非善恶有着极为严明的臧否标准。

贤德皇帝毕竟不是现代意义上民选的国家元首,也不是君主立宪,虚君共和的君主,作为统御四海的天子,他有如此敬畏之心,有如此战战兢兢的自觉警惕,也算是难得至极了。

他早就感受到,身处在这四四方方豪华的皇城如监牢之中,这并不算是福气,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折磨。

这种日子,甚至比不得九江王府邸中读书作诗的清闲恬淡和福泽悠远。

可既然已经担当了天下之主,自然不能辜负了先帝之托,也不能辜负了冥冥之中神授的责任,更不能愧对了列祖列宗,让本就飘摇的江山再增动荡不安。江山是祖宗的江山,社稷乃是代万民主持的社稷,敢不战战兢兢哉!

在九江王府时候,毫无羁绊,加上庶出的身份,并不被人重视,反而可以尽情发挥文思天性,读尽诗书,可以做一代文宗陈思王,却不必经历陈思王的宫廷反复,仓皇失宠的忧患。

所读之书告诉自己,为君威王者,决不能好逸恶劳,刚愎自用,不学无术。

为君者若没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知止守退的凛然自觉,反倒残民以逞,骄奢淫逸,忠言逆耳,狂妄的真以为天下间无论德行学问智慧皆都唯我独尊,将权势的大小当成才德寡否的标准,那自然要落个殷纣王,隋炀帝这样聪明睿智却反而为亡国之君的下场。

他智慧通达,博学高闻,平素里也以博学自负,可一旦身为天子,反倒不敢过分的自信,凡事要习学。

他感激言世昭的一心辅佐,虽然知道他扶持自己登基,并非全都是一片好心,也是为了他们言家的富贵荣华。可若是没有他,自己也便没有这君临天下的威风荣耀。

如此这样,他倒是并不觉得言世昭有什么私心杂念,若是言世昭真的一心为公,为着社稷江山考量,毫无一家一室的尊荣富贵之心,反倒不大正常,人生于世上,本就是有所图而为。

真正能够做到利天下为之,舍去墨翟佛陀那样的圣人,别无其他。

言世昭作为孟国公和宰相,其权势煊赫,朝中臣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