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九六章 奴大欲欺主 孝感动天下(1/2)

秦震中本身没有官职,只是功臣之后,世袭国公,所以平时并不参与朝会,只有在朝廷重大典礼仪式时候才会上朝。

这位贤德帝登基不过一两年,他也只是朝觐过两次,一次是他的父亲死后他世袭爵位受封谢恩,一次是在天齐庙为太后祈福。

说起来,那是先皇驾崩之后,太后悲伤过度,身体有恙,所有的开国元勋子弟家族,为了表示他们的忠心耿耿,一起为太后到天齐庙祈福。

这次祈福,提前三个月便开始预备,因为规模太大,又有无数的清客文人撰写什么孝敬道德文之类的,鼓动风潮,造成声势,举动相应,弄得天下知闻。

最后鼓动的,也许是近乎绑架的贤德皇帝都不得不御驾亲临天齐庙亲自参加。

当然,代为主持的,就是那位当朝的护国大法师,青城派的祖师霍灵素。

其时朝中的体统微妙,因为贤德皇帝并非太后亲子,如何处置与太后的亲情,如何表示他的孝道孝心,关乎他皇位的安稳与否。

国朝先帝无有子息,自然朝中各路藩王早就蠢蠢欲动,等待一旦山陵崩,他们能有机会入主大明宫,成为国朝元首大家。

贤德皇帝乃是九江王庶出嫡子,朝中更有许多近支的亲王,远比他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太后乃是言世昭的姑母,经言世昭从中说项,讲述当年汉朝孝成皇帝无子,择取远支定陶王为继的故事,太后心动,这位九江王的庶出嫡子在言世昭的安排下过继给太后为子。

言世昭心机深沉,他的用意显而易见。

若是择继燕王,晋王,秦王,楚王这些强藩为子,以他们的权势之强,自然不好驾驭。他们一登大宝,本身权势在外,生气相闻,未必会将孟国公放在眼中,难免不和权势煊赫的言家起冲突。若是九江王庶子,地贫势寡,即便是登基上位,也只能依附于言家的权势。

太后和言世昭都是言家之人,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过,过继义子,绝非太后和言世昭就可以做主,最主要的还是先帝也觉得这位九江王的庶出之子虽然身份低微,却为人谦恭,彬彬有礼,少年老成,仁义宽厚,足以托付大事。

而燕晋秦楚这些强藩,飞扬跋扈,民望极差,即便是将皇位让给他们,也难免不是暴君昏君。

戊戌年六月,京师大雪,华山地震,流星坠于终南,先帝身体染病,这位九江王的庶长子急急入京探问朝见,怎奈,天道有尽,先皇驾崩。在言世昭和太后的极力主持下,他立刻荣尊九五,登基即位,是为贤德皇帝。

如此的国之君王,匆忙即位,自然没有时间去熟悉朝政,也比不得那些能在东宫开府的储君,能有自己的班底根基。

他自知根基浅薄,一言一行动辄关乎在臣民心目中的威德。

满朝中人因为他人不出众,貌不惊人,举动失仪,大丧之期,言行张慌,将他视为汉朝孝昭皇帝之后即为不过二十七天,因为荒淫颟顸而被权臣霍光废去的海昏侯刘贺。

这番为太后祈福的举动,实则是一些开国勋贵子孙们给他的一个下马威,也有趁机戏耍羞辱他的意思。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觉得这天下也是他们的祖宗跟从太祖太宗打下来的,他们自然也有一份。

若是先帝有子继承这花花世界,锦绣江山,那也就罢了,可他这个身份不明,庶子出身的远支王走了言世昭的终南捷径,也称王称尊,他们委实心有不服。

他们提前造势,那意思显然是若是皇帝不参加,若是他不带头表率,就显得他孝行不够,不足以为天下表率,更不足以为以孝治天下的君王天子。

这种挟持天子的做饭,实则已经是大逆不道,隐隐然已经侵凌了天子的威权。

这绝对是权臣们给皇帝的一个下马威,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