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廷议(2/3)

沙,以保证漕运和防止水患。赵柽详细问了,提出不仅要治理汴河,还有组织力量疏浚黄河,修整堤防,以备水患。他了解汴梁这地方因水而生,又因水而灭,后世的考古发现开封城摞城竟有六层之多,皆是被水淹没后重建的。

黄河一直威胁着中原的广大地区,宋朝是几次改道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终改变了入海口。而宋朝开国后,为了防范契丹骑兵南下,在河北沿边利用淀泊并挖河渠,曲曲折折形成一条约千里,各地宽窄不一的水田交错地带,达到“利在蓄水,以限戎马”,因而农业生产效果不大。

王安石变法时又设置“淤田司”,专门从事引浊放淤,涉及河流有黄河、汴河、汾河、滹沱河等,地区广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对肥田和改良盐碱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没有全面规划,单纯追求统治阶级的利益,任意决河放水,有时反而造成水害。现在收复燕云,防御态势大为改观,也到了重新整治的时候。

甚至赵柽想想后世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缺水的情况,不得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搞南水北调,若是自己将黄河治理好,让黄河扎根河北,岂不也造福于后世了,这比起征战天下可有意义的多了,因此力主将治黄也提上了日程。随后,赵柽又要求工部主持修筑开封至河北、燕京、直到大定府的大路,因为他深知将来大宋必以金国还有决战,一条畅通的大路对于传递消息,调兵遣将,运输物资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陛下,原和议副使秦桧被缉拿回京已经数月,如何处置还请陛下示下!”御史中丞陈过廷又请示道,这秦桧叛国一案是皇帝钦定的,他们不敢擅自处置,一直拖到了现在。

“其所涉及叛国之事御史台是否已经查清?”赵柽皱了下眉问道,似乎十分厌恶,连名字也不愿提到。

“禀陛下,臣会合刑部和大理寺三堂会审,查明秦桧是受金国国相宗翰之命归宋,意阻止陛下北伐,以三镇赎回辽王,并向金提供我大宋情报。其对在河北与金和议中和金使多次接触,向他们泄露了涉及和谈机密的所为供认不讳!”陈过廷禀告道。

“即已认定,何需再议!”赵柽面带愠色地说道,似乎十分不耐烦。

“陛下,秦桧乃是前朝御史中丞,位居宰执,若明正典刑,恐有违祖制,臣等不敢擅断!”陈过廷也算官家身边的老人了,知道皇帝内心恼火,虽不明原因,但还是说了实话。

“那诸位有何高见?”赵柽扫了眼殿中的众人问道。

“陛下,臣以为秦桧曾在女真犯境之时曾仗义执言力主抗金,可见其德,至于被虏后丧节,也许是迫于形势,所以臣以其虽罪该处死,但情有可谅,将其罢官驱逐出京以示惩处,亦显陛下宽大为怀!”胡安国先说道。

“臣以为胡大人所言极是,秦桧虽失节,可其在朝野甚有影响,而大宋随辽王北行官员未归者甚重,如施之刀斧,恐北行者知晓惊惧不敢南归!”杨时也附议道。

“是啊,秦桧在庭审时也知自己罪恶,臣观其良知未泯,尚有悔过之心,而其在狱中也多次上书悔罪,臣以为可留其性命!”刑部上书张孝纯道。

“臣以为应严惩秦桧,其行涉及叛国,乃是十恶不赦之罪,如不明正典刑,岂不让天下忠义之士寒心!”侍御史陈东站出来说道。

“若不是陛下识破秦桧面目,其所为必会祸及北伐,不杀不足以赎其罪!”兵部尚书张叔夜说道,他是靖康之难亲历者,朝中不乏有背主变节之徒陷国家于危难之中,杀了正好免除后患。

“李相,你如何看?”殿中诸人围绕着杀与不杀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赵柽看李纲一直沉默不语,便问道。

“臣以为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定夺!”李纲因为当年力主处死张邦昌曾遭到群臣围攻,指责其开了斩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