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五章 收之桑榆(2/3)

后,汪洋大海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自从金国水军在辽东湾海战中损失殆尽后,已经无力再重新组建同等规模的水师与宋水军对抗,只保留了一支用于保护内河的小舰队,使宋朝水军在金国沿海畅行无阻,简直将金国的海域当成了自家的花园,没事儿就来溜达一圈。

面对漏洞百出的边界线,作为崇尚进攻的兀术知道凭借他们的军队是无法在野战和对攻中战胜宋军的,因此兀术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了大笔资金动员军民十数万人在西南部修建防御设施界壕。

鉴于实际情况,金国修筑的界壕设计上别具一格,其不同于秦汉城兴筑在横亘的大山脊岭之上,雄踞山险扼守。而是兴筑在较为平缓的草原地带和在山麓缓坡及平地上,即便需要通过山梁时也都通过较低的山坳。构造上有外壕、外墙、内墙、内壕等四重防御工事,建筑材料多为土筑或土石混筑。只有部分位置进行夯实。

在整个防御体系中,界壕以线性防御作为最前沿的防御手段,而军事聚落防御体系则位于界壕工程后方,一部分较为平均的沿界壕线上布置,形成防线上一个个的兵力戍守点;另一部分呈南北纵深布局,作为前线作战的人力、物力供给处;还有一部分作为指挥系统,位于防线最内部,并通过信息传递工程将线性的界壕防御与点状的聚落防御网联系起来,使界壕军事防御工程更为完整与优化。

防御工程体系以金界壕由壕堑、壕墙、以及墙体上的马面、女墙等组成的。界壕采用屯土筑壕,呈堑壕状,以防战马冲越。掘壕取土在内侧筑墙,壕深加墙高至少超过一丈,高的可达丈半以上。墙体上每隔二十丈筑有马面,高出墙身,伸出墙外,可使戍卒居高临下利于射箭,加强防御。

依据地区的战略重要性,配有单壕单墙、单壕双墙、双壕双墙等不同类型的防御设施。双壕双墙形制从内至外由主墙、内壕、副墙、外壕四部分组成,总宽最小处有十丈,最大处达二十丈。每个壕沟的宽度不宜太大或太小,太小不能有效地阻止战马跨越;太大则使陷入壕沟内的战马容易腾跃出壕沟。界壕沿线隔七八里左右筑一土堡,其内可容四五百人,为屯兵戌守之处。

金界壕线上的信息传递工程是金界壕防御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烽隧和骤铺来完成。烽隧建筑的作用是及时报警,通过点燃烟火传递军事信息,告知上级前方战线的消息。同其中烽火相应,即指烽火台按间距布置,遇有情况可以相互呼应。骤铺的作用是交换军情讯息、保障军事物资运输安全,并可供递送公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等。其规模与屯兵城堡相似,有城防设施。

在东部沿海,兀术选择可停靠船舶的要地修筑了一批城寨,并在海岸树立木栅,在其后挖掘壕沟,夯筑寨墙,以抵抗宋军登陆。沿海州县设立巡海军,设置瞭望哨,在沿海岛屿上布置兵力警戒戍守。为防止宋水军由海口沿内河溯流而上深入内陆,他还江口拉起铁索,预备了不少旧船,一旦发现宋军有入侵迹象即可将船凿沉堵塞水道。

但是蓝图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兀术虽然极力推动界壕的建设,多来年间也只完成了重点区域的基础建设,很多地方还有待完善,更多的地方只是停留在图纸上,没有付诸实施。现在蒙兀部居于宋金边界之上,必然会产生摩擦,进而引发冲突,一旦处理失当就有可能宋人卷入其中,两国之间的大战就会爆发。

兀术利用塔塔儿人剿灭蒙兀人本来是想除掉西部的心腹之患,然后以塔塔儿人期控制草原,守护自己的边界以减轻大宋给金国的军事压力,正是一箭双雕的好事。而蒙兀部被打残后,实力大损,在他看来任谁也不会再去帮助一个失去利用价值的废物,此后不用自己出手,塔塔儿人就能将其吃得渣子都不会剩下,更让人高兴的是赵二吃了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