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六十五章 淮上(3)(2/3)

客气守礼,不收贿赂,整个清江,也是在他的手中,渐渐变的平安起来。

对阎应元来说,如此,足矣。

临行之时,有几个人影在人群中一闪而过,阎应元瞧着似乎眼熟,不过,对方转瞬就走的老远,既然认不出,也就罢了。

“倒是有点儿象太子?”他这么想着,不过,又是自失一笑。

自己这个小小典史,似乎就是因为剿了江匪一事,名声居然传到太子的耳朵里头,而一纸敕令下来,自己从一个不入流的典史,一下子就成了五品的副司正!

起行的时候,江阴知县和大群佐杂官儿一起送行,众人的那个羡慕劲儿,可就甭提了。

就是知县,以往虽然客气,不过自己毕竟是个佐杂典史,上不得台盘的,到一下子升了官,知县前倨后恭的嘴脸,到现在也可堪回味。

再加家亲朋好友的恭喜祝贺,家人的开心,自然都是叫人如夏日饮冰,十分开心。

“越是这样,越要好好做事,方不负君上的恩德。”

阎应元嘴角的微笑也就是眨眼间事,他其实还不知道,朱慈烺对他的期待,可远不止一个地方的***司副司正这么简单!

……

……

朱慈烺适才是在人群之中,从听到商人议论厘金开始,青衣小帽,一副富贵人家小厮打扮的他,就一直很注意的听着。

毕竟很多政、财、军上面的举措,都是自己一手创建,就这厘金来说,也是从后世搬来,这一个时间节点,是没有前例可循的。

现在看来,因为特定时期的特殊原因,厘金在普通商人这里,有怨气,不过,也是可以接受。至于厘不加田赋,这是十分要紧的举措,动摇不得。

还有裁撤衙役之后的进一步动作,也要抓紧进行。

至于江南一带的大商人,官绅地主的动向,当然是极为要紧的。

千头万绪,如同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风暴,吹动起来,连他自己都快要控制不了。

他很清楚的知道,一场绝大的风波,恐怕在一个月左右,就要闹将出来。

江南一带,稻米就要成熟。

而江北一带,都已经要收麦子了!

这个时候,麦子品种相对要晚熟一些,要是在后世,恐怕这个时间已经是遍地金黄了。就算晚熟,最多半个月,江南江北就要动刀开镰,而开镰前后,也就是朝廷收取赋税之时。

当然,也就是大商人士绅们市侩居奇,联手操控粮价,勾结中枢和地方官员,利用这个时机,大发其财的时候到了。

在这个时候,江南一地,恐怕就会有超过百万的白银,几百万石米粮的囤积。

这么多粮食,商人们当然不会留在手里霉烂,资本运作,所需要的就是利润!以往时候简单,京师一带,粮价向来高昂,朝廷的漕运虽然不会让京师缺粮,但大宗的粮食是要军用和官用,民间百姓的粮,有时候供应还得靠商人从海道运河源源不断的运上去。

山海关的银子如水淌一般的多,粮价向来很高,海路运粮过去,也是大有利赚。

北方地界,这些年哪一年没有灾荒?大户人家还可以勉强度日,小民百姓,如果没有南边运粮过去,日子就更过不得了。

就是本地,百姓手中是不会有什么积蓄的,存粮都是有限的紧。特别是国家收赋是白银和铜钱,粮食收上来,百姓要低价卖给奸商,完粮纳税,然后过一阵子,有限的存粮就会吃完,到时候,辛苦做工,再高价买回自己种出来的粮食……人世间最没有天理的事,恐怕就是如此了。

现在这个时候,想来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勾结,商量,在抵制着江北一带的厘金制度。这样的制度,说不是商税,但就是正经的商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