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四十一章 南京(29)(2/3)

,冯元彪那性子,他管人,可是真讲规矩,要是……”

“不妨,不妨!”马士英抢着道:“臣子谨慎小心,一定会安心当差,服从管教。”

“这就好!”朱慈烺展颜一笑,看向其余众人,王家彦诗礼传家,当然没有习武的儿子,路振飞和吴伟业儿子都还年幼,钱谦益眉头锁的跟什么似的……他也没有能当侍卫的儿子,恐怕心里正在满拧着后悔。

在场的谁不精明,谁瞧不出来,家中如果有不能中进士的子弟,补这个侍卫实在是一条终南捷径?

那些当官的承诺两说,补成近侍,比加侍中的大臣还亲近皇帝和太子,几年功夫下来,简在帝心,放出去,不比当什么官强?就算不放,一直在宫中伺候,卫护皇帝,也总比当正儿八经的丘八要强的多!

至于没俸禄,甚至隐约的意思就是器具和铠甲,还有吃穿用度什么的都得自己报销……比起朝廷给的好处来,这又算什么!

真的愿意给皇宫当执戟郎的,谁还在乎这么点小钱!

至于朝廷,也是省了一大笔费用。难得的就是能有不少世家子弟,不管是文官,勋臣,武职世家,送来的子弟不比在民间招募的要放心的多?这年头,败坏不堪的纨绔子弟当然有,不过能挎刀值班的青年恐怕也并不少。

省了大笔费用,宫中安全也有了保障,而且还能替国家作养将来的人才……也亏得太子能想的出来!

当然,无形之中,也是把不少首鼠两端的世家给又重新绑回了大明的战车之上,人都是有私意的,有现在的天子侍卫先干着,自然而然的就盼着家中子弟出息,当然也就巴望着大明能好,不要再这么溜檐儿……

这一层,怕是很多人就想不到了哇……

其实,眼前这些变革,就是要把士绅和勋戚、将门,慢慢儿的把人心给拢回来。明朝之亡,几个重大原因,财政、军队不能战、中枢决策和地方执行的效能低下,还有,人心不固,似乎一夜之间,全国各阶层都抛弃了这个王朝。

不是剃发令的话,放眼全国,哪有真正的抵抗?

可朱慈烺不能就坐在这儿等剃发令过来吧?

现在这样,南明快成南清,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啊……现成的例子,前人的,后人的,好用的,实际点儿的……都是信手捻来了。

至于再往后点的经验,他是想用,没敢。

……

……

大元帅府的军制和建军的规模,从现在看来,朱慈烺的雄心不算太大。三万来人的兵额,大约和现在一个强藩差不离。

不过算算他麾下兵马,现在就有刘泽清部剩下的余烬两万多人,路振飞的淮安抚标和裁撤的管漕运的漕标兵马几千人,刘孔和等部几千人,扬州高起潜和淮扬镇的兵马,林林总总,这些被朱慈烺称为地方守备兵马加强起来也已经超过三万人了,还有徐州的孙传庭,现在谁不知道,老孙头早就被太子收服,经略河南、山东诸省的总督人选,除了他还能是谁?

孙传庭麾下就有几千过的去的秦军子弟兵,加上高杰所部三万多精兵,还有近万的骡马,也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

老实说,现下的大明武装,恐怕就数徐州方面最为雄强了。

太子自己再由五千精锐和六率充实为骨干,扩编成一支三万来人强军,如果凤阳和庐州驻军再直接听命,大明现有的可战之军,除了左良玉之外,就已经都落入太子手中了。

当然,事情能不能这么顺,也是很值得存疑就是了。

军制之外,就是府中的各层辅佐的机构了。

长史和司马参军都是从一品,各自领设军政司、军令司、军训司、军情司、军法司等诸司,作用一目了然,无需多说,新闻司、廉政司等,倒是叫人觉得颇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