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一(2/4)
怪不得刘公说评价不了。>
萧敬感觉到,陛下的喘气声,猛然间重了不少。>
朱宸濠更是高兴的不得了,要不是在这奉天殿,要不是在和太子比,他定是要好好吹捧一番啊。>
这些个藩王都是噤声不言,也是吓坏了。>
弘治皇帝面上乌云密布。>
朱建燧自以为是,画蛇添足的说到:“殿下才学惊人,只是,只是当今天下,陛下和百官治理之下,欣欣向荣,大治不日降临,殿下,为何偏偏又是万马齐喑,恕小王愚钝,还望殿下明示。”>
朱厚照不屑一顾:“在其位,謀其职。你等锦衣玉食,又哪里知道治国的艰辛。>
北地年年都有蒙古南侵,朝廷要养几十万大军驻守,军粮武备,那一样不要钱。>
南边,贵州米鲁之乱,花费钱粮又有多少。>
朝廷每年开支,入不敷出,父皇与臣工日日殚精竭虑,维持局势,才有如此河清海晏的太平日子。>
本宫是储君,自然以国事为己任,孟子有言,入则无法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所以,本宫看到的,是朝廷安稳背后的忧患,而你,看到的只是太平,本宫要做的,就是保住太平,让历代先祖的苦心不付诸东流,只有如此,才算是对父皇,对列祖列宗尽孝。”>
这话的意思,大抵你丫享受好日子,都得靠老子。>
朱厚照掷地有声,回声就是,在奉天殿内。>
刚刚还不善的弘治皇帝,脸色在一点点的恢复正常。>
刘健低下头,神了,太子。>
你朱建燧在那大唱天下太平,盛世降临,可这盛世,不都是朝廷这么些年小心翼翼才得的结果。>
难道朝廷真的没有问题?>
这怎么可能,这话,恐怕在场的每一个人会信。>
太子说的,句句在理,南北各地,都有隐患,内阁辅佐陛下每一步,都要分外的小心谨慎。>
太子,偏偏反其道而行,你唱赞歌,太子就敲响警钟,警醒陛下,朝廷,乃至自己和后世之君。>
况且,这事,太子干,陛下只觉得欣慰,可若是你一个藩王世子说是当今朝廷昏暗,岂不是找死。>
太子是储君,他担心自己个的江山,这是在正常不过了。>
可你一个藩王要是这样的想法,怎么滴,你是有别的想法。>
弘治皇帝敲着御案,“我劝天工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工,就是自己了。>
说实话,弘治皇帝很清楚,立国百年的大明,在巨大的惯性基础上向前。>
这种惯性,哪怕是作为天子,他都觉得有些无力。>
每一次,他清理吏治,扫除积病,可是很快,就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大明如同一艘有着不知道窟窿的巨船向前,他能做的,就是缝缝补补,将几个破洞堵住。>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补上几个以后,又会有不知道多少破洞出现在船上。>
李东阳想了想,慢吞吞地道:“太子殿下的诗,乍看之下,与盛世无关,可细读之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孝者,百善之首也。>
陛下御极十二年,殿下得陛下真传,以国事为重,更是明白,居安思危,才能守住陛下,列祖列宗的江山啊。>
臣以为,百官部堂借应将此诗为鉴,每日自省,想想自己是否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