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武人自误,相谈甚欢论古今。(1/2)

“张浚!你这般言辞,却是有几分诡辩的味道了!两宋兵事疲敝已然是痼疾,其因由虽自赵匡胤防范武将效仿当年陈桥之事,但真正的原因便是两宋君臣合力压制武人。赵匡胤担心前事再演,而赵光义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两此惨败,也让他对武人的好感消磨殆尽,其后数代君主虽对武人抱有期许,可惜他们未有让人亮眼之战绩,不说逢战必败,但败多胜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武人不能戍边,那便只好寄希望于外交了。”

张浚也是叹息:“是啊!我大宋两百年盛世,不是武人戍边换来的和平。而是一条条盟约,一份份合议书,无数绢帛岁币,一个个皇女外嫁换来的。试问圣君,你若为皇帝,可会重用这般无用武人?”

“哼!张浚,当年大隋岂是如今羸弱宋朝所能比拟的?不提文帝终结乱世,大业七年征高句丽之前,大隋声威之隆,你可在唐人所著之史册感受一二!”

“若无三征之举,大隋不会如此迅速土崩瓦解,自然没有李唐代隋之事。”

“往事已矣,不提也罢。你数次为相,自然知晓北征的必要性,可惜彼时大隋皇帝成了苻坚,天下共讨之。而在一些特殊时期,所谓民族大义是比不上一家一族之私欲的。”

张浚脸色讪然,却是坦然说道:“当年帝辛之事,姬宫涅之事,始皇帝之事,王莽之事,还有圣君之事,皆无错也,只是你们太过急切,自然招致各方针对。而你们的继任者行事自然温和许多,承先辈之制度,合各方之意愿,成就千载名声。”

“说的好听,无外乎力量不足以镇压当世而已!”

“圣君言重啦!我记得大业七年,圣君声威赫赫,一言而为天下法。一怒而四方惧。一纸诏书,两百万军民齐聚北疆,这是何等的威势?恐怕当年始皇帝都未有这般气象吧?当时圣君之力量,可谓千古难寻!为何征高句丽会败?当时门阀,世家,勋贵们都知道,一旦北方无战事,圣君便会梳理国内,而他们只能成为待宰羔羊,成败

(本章未完,请翻页)

荣辱不过看圣君心情。圣君若为那些人中的一员,会把家族存续的机会,个人荣辱的抉择拱手让人乎?”

杨广大笑:“你说的不错,当年我为皇帝,自然是压服四夷,边民闻之而惧佈,不敢窥我神州尔。而我之所为,不过是为了打造一个大大的盛世,让当时的大隋外无边寇,内无饥馑而已,何错之有?”

“当年圣君身为君父,殚精竭虑打造盛世自是无错。可能圣君忽略了一件事情,圣君之天下乃是亿兆民众,与贵族门阀之天下并不相同。可记得圣君废九品官人法,创科举制,确是打破了自周朝一来的社会架构。还记得门阀的骄傲在哪吗?那便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你打通天下人上升的通道,却也动摇了贵族门阀千年以降的愚民之策。做为先进制度的倡导者,圣君自会留名史册,但那些人自然不会让你好过,七年亡隋便情有可原了。”

“好一个情有可原,自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其后虞夏殷商,二周传秦汉,王朝流转不息,大隋被取而代之我并无多少怨言。但我一身骂名,何其无辜也!”

张浚灰色眉毛抖动,不由得说道:“圣君此言过也,虽然数百年间,天下读书人对圣君不太友好,但圣君一些手段却也不怎么温和,自唐之后,儒家无道,得失谁能说的清呢!”

“哈哈哈!儒家无道!可技却登峰造极。唐诗璀璨,宋词传之千古,不也很好嘛!”

“不过我还是要问一句,圣君莅临此世,可是又在布局?”

杨广扫了张浚一眼说道:“看在你我闲谈还算融洽,我便和你说一说吧。之前我去拜访了后世号称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原以为是一个有趣的人,可惜这人目的性太强,为了自己的功业宁愿做一些苟且之事,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