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5章 端午(1/4)

为了庆祝水池这项大工程终于完工, 而且天时也到了, 何田准备过端午节了。

大严寒的到来使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中断。

灾难刚发生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海啸淹没了沿海的陆地, 沿海城市的居民遭到灭顶之灾,随后而来的是可怕的气温骤降。根据幸存者的描述,一夕之间, 气温从二十六摄氏度降到了零下三十度。交通瘫痪, 被困住的幸存者们只能靠燃烧他们能找到的一切可燃物维持生命。

之后的十几年间,存活下来的幸运儿们渐渐向宜居地带聚集。资源的匮乏逼得这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互相残杀。于是有些人离开了更为温暖但竞争更残酷的聚居地,离群索居, 去一年中有近一半时间被冰雪覆盖的森林求生。这里的生存条件更为恶劣,可人与人的竞争残杀却少得多。

经过几番迁移和数十年的时间,各种人种混杂,没人敢说自己是没经过混血的, 也因此,各种文化也经过了几次大杂烩,一些被遗忘了, 一些似是而非地保留下来。

何田家所在这片森林也不例外。

她家附近的邻居,山下村子中的居民, 原先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些人离开, 去了更温暖的地方,一些人留下,在此地生息繁衍。

几代之后, 虽然也有黑头发黑眼睛姓氏听起来像华人的家族,但没谁继续使用农历。即使想用,也找不到农历日历,也没有人专门推算。

何田家记录日期,全靠传家的一块机械表,上面有日期显示。

农历的节气,除了几个关于日照的,其他在大严寒之后也都失效了。

农历节气没保留下来,但是和节气相关的食物和一些习俗却保留了。

这大概是因为人类永远都是吃货。

在森林中,人们遵循自然的暗示,决定哪一天是该庆祝的节日,制作相应的佳节食物。

比如,本来应该是春分时节吃的春饼,森林的山民和猎人是不会查看农历日历的,只等河流发出化冻的轰鸣,那一天就吃春饼。

一条河流上,上游和下游的人庆祝春分可能隔了一两天。

再比如现在,林子里出现第一声蛙鸣,隔天就是端午。

这并不是祖辈们一拍脑袋决定的,还是有一些科学根据的。

森林中的夏季珍贵而短暂。从六月初到八月中,两个多月时间。有时候,六月中旬还会忽然飘一阵雪花。蛰伏了一冬的蟾蜍青蛙苏醒之后,在一年中最温暖的季节开始前求偶。

它们的叫声,标志着最炎热的日子开始了。

虽然决定哪一天是节日的方法看来草率,但何田为端午的来临做了认真的准备。

她早早地就采集了各式各样的香草,晒干,磨成粉,填在用碎布头做的小香袋里,香粉里加了很多艾蒿。

到了端午这天,太阳还没升起来,就得把这些小袋子挂在门帘上,窗户上,房梁上。

棚板上睡觉的地方,装干花菊叶的小花篮也换下来,挂上这些香袋。不过这边挂的做得更精致些,大小不同的三个香袋串成一串,还坠了一个红色线绳做的小穗子。

何田还用蒲叶做了许多比拇指头大不了多少的小粽子,在里面填上香料,包好之后再缠上丝线。线有五种颜色,黑红黄蓝绿,缠上几圈之后把另一种颜色的线捻上,缠好的小粽子就是一条条不同颜色的了。

做好的小粽子用粗针和麻线串成一串,可以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做装饰。

何田还有一盒小念珠,串小粽子的时候,就在每个小粽子之间穿上几粒念珠。

易弦起初以为这些珠子是木头珠,后来才发现它们是不知什么植物的种子,外皮光滑明亮,浅灰色,上面有些深灰色的竖纹,中间有根草芯,拔掉之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