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一章 义之所在(3/7)



喊出杨振宁名字的这个男子,正是陆光达本人。

陆光达和杨振宁两家是世交,两个人的父亲都曾执教水木大学,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陆光达的父亲邓以蛰则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和杨振宁可以说是自小相识,后来二者先后考入崇德中学,年级相差两级。

杨振宁机智灵巧,性格活泼,而陆光达相较之下则是忠厚老实。

1940年的时候。

陆光达公开反对霓虹的活动,因为担心陆光达的安危,杨振宁便邀请陆光达来西南联大读书。

于是杨振宁和陆光达又一次获得了在同一个学校读书的机会,在西南联大,两人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后来的赴美留学,两人也保持着紧密地联系。

在海对面的时候,杨振宁率先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后来在杨振宁的推荐下,陆光达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的物理系,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两人前半生的求学经历都一直在一起,杨振宁曾为陆光达写过一篇人物传记,其中这样描述两人的这段经历: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50年年初。

陆光达在普渡大学攻读理论物理获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杨振宁则留在了海对面继续着自己的物理事业。

从此以后,二人的人生便分别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这两个方向没有对错,也没有高低。

不过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杨振宁走上了那条路后产生过动摇和犹豫——这点从他迟疑了十六年才入籍海对面便可见一斑。

海对面的事业和故土像是一座天平,有些时候左边高点儿,有些时候右边高点儿。

而陆光达则是一生无悔。

过了好一会儿。

这两位故交方才分别开来,杨振宁扶着陆光达的肩膀打量了他一会儿,皱着眉头道:

“稼先,你黑了,也兽了。”

陆光达则无所谓的笑了笑。

常年在221基地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往来罗布泊,怎么可能不黑不瘦呢?

当然了。

此时的杨振宁也好,李政道也罢,都还没被接触221基地直白来说就是【三清】项目的资格,因此陆光达的这些话也只是在心中一闪而过罢了。

随后他也同样打量了一番杨振宁,眼中露出了些许追忆:

“老杨,咱们也有十多年没见了吧。”

杨振宁点了点头,他对于数字要更加敏感一些:

“十一年零十个月,你回国的那天下着小雨,雨伞还是我借给你的。”

陆光达的眼中浮现出了些许愕然,接着便苦笑着摇了摇头:

“好像确实是这样可惜那把伞在过金门大桥的时候被海对面的人给拆掉了,所以如今我是没法还你咯。”

当年陆光达在海对面的名气没有钱五师那么大,但他回国的时候依旧遭遇了很严苛的审查。

当时角楼的人认为陆光达可能在雨伞中藏着某些机密文件,便将他的雨伞连同骨架都拆了个干净,当然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杨振宁亦是叹了口气:

“这事情我也听说过,稼先,当初那种情况回国,确实是苦了你了。”

熟料陆光达却摇了摇头:

“此言差矣,老杨,还记得当初回国之前,我和你说的那句话吗?”

杨振宁愣了愣,旋即眼中的神色便被一缕深沉所取代: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陆光达重重的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