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八十章 神农天团!(3/5)

依生育期讨论栽培措施与生理变化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的教桉。

虽然纵观两辈子,徐云都没有得过癌症的经历。

但根据他对癌症的认知,这时候的杨开渠应该正处于最受折磨的阶段。

如果说侯光炯、袁国粮他们还能恰好因为在百色参加研讨会的原因来到基地。

那么本该在蓉城养病的杨开渠出现在这里,就真的有些说不过去了。

除非.....

有某个理由让杨开渠能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在人生最后的时段也要拼死来到基地——等等,这也不对啊,为什么是基地?

照理来说就算有什么要紧事儿,不也应该去首都吗?

而就在徐云内心百般费解的时候。

杨开渠身边的侯光炯开口了,只见他拍了拍杨开渠的轮椅,说道:

“秉穹,老杨现在不好出声说话,具体的情况就由我来介绍吧。”

“在今天之前,相桓、小袁和小周他们三人正在百色地区参加一次西南六省举行的农作物研讨会。”

“结果在散会当天,相桓的一名同学,百色作物所的林远光同志找到了他,向他展示了一株特殊的野生水稻样本。”

“结果根据相桓他们的分析,发现这是一株.....特殊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听到【雄性不育野生稻】这三个词。

李觉和钱秉穹等人脸色并没多少变化。

但一旁的徐云却心中一个咯噔,整个人险些从轮椅上再摔了下来。

我、、、、听、到、了、什、么????

雄性不育野生稻?

作为一名上过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如今从事生物专业的生物汪。

徐云哪能不清楚这个词代表着什么?

近现代杂交农作物的概念提出于19世纪中后期,技术上的应用大概出现在上个世纪初。

当时海对面的乔治·哈里森·沙尔在玉米育种上利用了杂种优势,培养出杂交玉米,产量增加了30%多。

于是呢。

他便又提出了一个想法:

能不能在水稻上运用杂交技术,培育杂交水稻来进行增产呢?

但这个想法直到乔治·哈里森·沙尔去世都没能成功,因为无法找到能保持杂交基因的载体。

上辈子是水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雌雄同体,颖花很小,而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

所以杂交水稻呢。

简单地讲就是植物界的骡子。

动物界的驴和马杂交,产生后代骡子,但骡子没有生育能力。

要得到骡子,要不停的用驴和马杂交。

杂交水稻也一样。

好不容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杂交水稻基因,不能传承给后代。

如果要像玉米那样,依靠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来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每天能生产多少种子呢?

少量试验还可以,用到大田生产上是不可能的。

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水稻的杂种优势未能得到应用,一直都停留在理论端。

除非.....

存在一种特殊的不育系:

它的雄性花粉是退化的,也就是雄花没有花粉,要靠外来的花粉繁殖后代。

有了不育系后。

把它与正常品种相间种植,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就可以解决不要人工去雄便能大量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问题。

但问题是这个逻辑好理解,可雄性不育系水稻实在是太难找了。

按照历史发展。

袁国粮团队要到整整9年之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