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490章 旱育抛秧术(2/3)

下叫上茶,侍女立即送来峨眉雪芽。他喝下一口夸赵飞燕思虑周全,都想到要收复山东啦。

飞燕不屑的看着他,招呼顺直娣别走,一家人嘛,回避啥?

直娣笑盈盈的也坐到赵玉林身边说:飞燕事前找了范公和杜工商议此事的,台鉴堂诸公也有此意哈。

赵玉林明白了,此女留下顺直娣是为了帮她说话,人家事前广泛征求过意见才下手的。

他说:这类事务今后可以不用商议,国主自裁即可。

飞燕当即愣住,以为赵玉林不高兴了,是在说反话,左右两美女都不吱声啦。

他再讲:这类事务早就议过,属于对既定方略的微调,堂堂新宋的国主连这点权利都没有还干啥?

别说这些小事了,当年他爹,还有身处后宫的谢老太要想杀个人,扔出一道金牌就完事,何须如此费力。

眼下咱们朝廷显得太仁慈,国主太过宽宏大量,并不是好事,需要逐步树立起朝廷的权威和国主的威仪。

只要咱们依律办事,公道正派,就无人敢有不服。

直娣似乎理解了,告诉他飞燕国主在处理今年草原帝国使团的事务上就强硬多啦,不但不见来使,还提前安排下慰问被困漠北的老官家和被虏臣子,所有物事上都留下咱新宋的官印,只给了他们十万贯的新币便打发走人。

赵玉林给飞燕竖起大拇指点赞,笑呵呵的说这就对咯。咱们想咋干就咋干,无惧其他。

飞燕欢喜啦,叫侍女给他续水。

他吃过茶后起身告辞,调侃说不耽误国主公务,转身去自己的公房。房间里面窗明几净,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味儿。

赵玉林十分满意的坐下,一个绝美侍女马上来到他身边询问:三少爷吃啥茶?

他说刚吃过呐,来杯白开水吧。

正要文稿,却见杜凡进来了,两人移去会客厅坐下。

杜凡笑呵呵的说赵指挥使在花溪村出了不少新鲜事物啊,户部原来不看好的官员都后悔没跟着三少爷出城下乡啦。

他淡淡一笑说:杜公过奖了,一切都还在实践呐,要过上一年两年才清楚行,还是不行。

杜凡点点头,很有信心的说其他的他还不敢下结论,就那拉直道路沟渠、整理田地的举措便极有成效,据闻,可新造出两百亩田地呐。

花溪村搞的议事会绝对是一个创举,他认为这个议事会解决了过去仅仅是都保、总都保一人说了算,称霸乡里的问题就是大善,应当在全国铺开来做。

赵玉林笑笑说还在实践呢。乡村是咱们朝廷最低级的管治区了,的确需要强化管理,还得依据各地乡村的大小和人口多少细细谋划。

杜公不住的点头,问他如何想出来的旱育抛秧?旱育,解决了干春无水的难题;抛秧比起插秧省事多了,会节省大量的人工。定是个先进的种植方式,哥儿是如何想到的?

赵玉林说:他看过布衣插秧,短时间内必须将秧苗栽插完成,不能误了农时,那个时间段非常劳苦,才想出这个办法来试试。

杜公不相信了,认为他早就晓得了。农事司小执事给他呈上来的方略很详细,一步步如何做都是清清楚楚,不可能仅凭空想象嘛。

赵玉林十分无奈的说真是的呢,是花溪的那帮小执事群策群力的结果,还要实践过后才知道行不行呐。

杜公咬定是个好主意,告诉他播种时节要亲自去看看,农事司的官员都要下去观摩。

他疑惑的问杜公是不是太着急了?

还是先派些人跟踪,等这一季摸索出经验了再劳累诸公吧。

老头儿将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时间不等人呐,哥儿为农事如此操心,户部的农事司为何就不该再加把劲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