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318章 残缺的地盘(2/3)

军的东征军肯定被高丽给拖在了半岛上,待要返回也是在明年春天,咱们正好瞅准机会砸他们一榔头。

老曹的双眼马上放出了精光,小声问他是不是要提前发起行动?

赵玉林摇摇头说还是顺势而为,得看兄弟们准备的情况。

老曹立马说这次他要亲自去参战。

丁公不同意了,说他俩都走,谁在家里坐镇?

赵玉林说咱们暂时还不能动,大将军要想活动筋骨,可以去长沙视察灵渠的改造,家里还是必须有人镇住,他这边走利州去凤翔府看看。

老曹有点郁闷的说又让他督促后勤了,谭又三已经到任后勤司,都是他就能干好的事情。

赵玉林笑呵呵的说大将军在江南,才叫敌人放松警惕呢。还得在越国多买些粮食回来,咱们将蜀地和秦巩的粮食运去吐蕃的逻些城,必致蜀地粮食紧张,大将军正好将越国的粮食买回来充实常平仓。

事实上,西征军在对吐蕃的作战就不是问题,因为吐蕃早已瓦解成为大大小小的赞普割据,即便他们此时联合起来,也是面和心不和,难以形成合力。

反倒是西征军的后勤补给成了最大的难题,几万大军要吃要喝的,按照最低保障也不是一笔小数。

然而,补给最困难的就在于前途无路。

吐蕃人少地广,人马几乎就是逐水草而运动,神威军要快速获得补给就必须开山修路,遇水架桥了。

所以,队伍走到哪里,后面的筑路和后勤队就要跟到那里,新宋国已经不是在和吐蕃作战了,而是在与天斗,与地斗,坚决要把道路修进去。

接下来还要与大自然抗争,,遇到恶劣天气,折多山上六月天也要下大雪。后勤必须克服困难将军需送进去。

老曹告诉大家,后勤司确定了一名副使专司西征军的物资保障了,重点开通雅州,康宁州翻阅雀儿山去吐蕃的通道。

后勤上采取击鼓传花的接力转运方式,由雅州组织人力将物资运至得格,再由康宁州组织的人员将物资继续往前运至大军营地。

老曹说筑路架桥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他们也需要生活物资。

但是必须这样干,若是咱们不把道路修通,两个地方无法便捷的实现沟通交流如何统一在一起?

丁公认为不能再开项目建设了,眼下修路要人,搬迁锦官城要人,再开大的项目就会出现无人可用。到时候种地的庄稼汉都离乡背井的劳作去了,谁来种庄稼?

赵玉林也觉得是个问题,成都已经不能再上大的修造项目了。

老曹点点头给大家讲,他家的下人说菜价都长了,成都周边的庄稼汉大量进城参加安置区的修造和锦官城的搬迁。这些本来是种菜的人现在不种菜进城劳动了,蔬菜供应就少了一大截,但是他们进城同样要吃蔬菜呀,所以菜价都长了。

他笑着说这很正常,蔬菜的供应量摆在那里,老百姓看到菜价上涨又会使劲的开地种菜增加供应,适当长点价可以增加种地人的收入。

不过,咱们确实要注意了,眼下的修造项目是有点多,导致用工集中转移了。以后当逐步建立起一支建筑、修造的队伍,稳定实施修造项目,引导社会分工、分流形成产业,蔬菜就不会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

几位老先生听得津津有味,觉得他讲的颇有道理。

丁公说再过些日子外出督查变革的臣工就回来了,咱好生再议一议。

他说行,正好把税赋按照中枢和地方两级分成的事情说一说。

赵玉林将分税的的想法讲了出来,告诉丁公泸州想修路,疏通航道缺银子,他想到各地都是一样的,做事要靠知县、知州和知府们四处化缘才行。这种制度显然不利于调动地方衙门的积极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