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206章 那年十七岁(2/3)

师提点,今后一定注意了。

他估计高稼是得到来自临安的消息,专门过来给他做思想工作的,不然才不会这样语重心长呐。

老爷子大概是觉得气氛有点凉,又笑呵呵的告诉他今年汉中粮食丰收,算是又挺过了一道难关。入冬之后他继续兴修水利,倡导开荒屯田,大量的新式农具和耕牛到了种地人手上后相较于上半年的进展就快多了,相信明年的情况会更好。

这些事情掰扯起来大家就舒服多啦。

赵玉林问他:有没有种地人赊账买农具,耕牛的呢?

老高十分开森的说当然有啦,汉中的钱庄有了银子做后盾,低息贷款给种地人,凡是购买耕牛的还要求有老把式互助相帮才贷给款子呐。

赵玉林觉得这个办法好,也不能让百姓去盲目投资,那些不懂技术,不会养牛的买了耕牛没得老师傅教,万一养死了,哪怕就是钱庄减半,甚至免还贷款,还是造成了资源上不必要的浪费。

高稼乐呵呵的说有了钱庄的支持,汉中的工坊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一大批,店铺里面售卖的东西增加了不少,价格也较先前便宜了许多,老百姓能买到心仪的物事开心啦。

这个主要是省在运费上面了,过去大量的货物要靠船运、马驮、人挑的,大老远运进来肯定价格高,现在就近生产,当然省钱啦。

而且税赋还增加了不少呢。

老高掰起指头来给他算账,赵玉林看着老爷子满脸的笑容晓得他找到做知府的乐趣了,端起茶碗请他吃茶。

他给老爷子讲,眼下汉中、关中可以开垦的荒地还多,百姓一时不愁收入不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提高田地里的出产率,他晓得的粮食亩产量,就以稻谷为例,亩产已经是上千斤了。

老爷子立即张大嘴巴、瞪大眼睛看着他,连顺直娣都是疑惑的紧盯着赵玉林。

他一愣神儿,晓得自己又跑嘴啦,赶紧捂住自己的嘴巴笑呵呵的打掩护。

老爷子脸上堆起了十万个为什么?伸手一把抓住他问,哪里有这么好的稻谷种子能亩产上千斤?

给老夫弄一万斤来,多少银子都给。

赵玉林哑然失笑,轻轻拨开他的手说农业生产也是不断进化的过程,他哪里能弄来这么好的种子哦,得靠农学大家和无数的师傅去培育。咱们眼下还在提倡深耕,精耕,其实真正肥沃的土地上不用深耕,实行免耕也能获得非常好的收成。

老爷子听着听着慢慢恢复了常态,告诉赵玉林他晓得了,《翠屏晨报》上讲,宜宾找到了农学大隐士陈老先生,已经选出了一批优良的种子。

他的汉中也不落后,今年的麦子和稻谷就选出了好几个产量高的品种,麦已经下种,稻谷种子留了很多,都是官府出的银子。

赵玉林给高稼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这就对咯,想想看,要是大小二春的粮食产量加起来能达到两千斤,还有饿饭的吗?

高稼乐呵呵的说他太会骗人了,眼下一亩田的稻谷,好的也就三百来斤,差的种地人还要饿饭。

一亩田要出产两千斤?就吹吧。

赵玉林说:眼下要育出杂|交水稻肯定不行,但是常规稻通过不断选种之后产量肯定还有提升,一亩田增加一二百斤轻轻松松,那所有的田地增加一百斤的产量,就等于增加近三成的土地收成呢。

老爷子已经被他的“杂|交稻”、“常规稻”这些名词搞糊涂啦。

不过,听他到一亩田增加一百斤的收成却是可行的,笑呵呵吃茶起身,要回去安排农事了,晚上再好好吃酒。

高稼走后,赵玉林见顺直娣还在桌子上写写画画,走过去细看,小女人将他和高稼的谈话几乎都记录了下来。

赵玉林夸她速记能力超强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