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章 关帝庙(2/3)

,高洪波一走近她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汗腥臭味儿,赶紧扭过头去说道:“小飞呢,赶紧叫他回家吃饭,这小野种,又去哪儿了!”

说归说,刘改娥还是有些怕她男人的,惹毛了他能在大街上打得她满地找牙。刘改娥把铜勺扔到锅里,又解下了围裙,扭着屁股出门了。这是中原省的一个农村,种粮大县,老百姓很淳朴,也很固执。曾经村里的一个初中生学了地理,回家向他爸爸炫耀自己的知识,说这煤都是古时候的树木变的。结果他爸爸追着打:“小兔崽子,胡说些啥呢?煤要是树变的,那树得长得多密啊!”

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它其实也反映了中华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现状。很多当官的讲话都喜欢提到一个高度,殊不知,你提得越高,就离老百姓越远。刘改娥出了家门,这会儿是晌午头,日头直直地悬在正头顶,跟着人的脚步亦步亦趋,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它那过量的热能。吃饭的时候,许多人都习惯性地端着碗蹲在门楼下或者树荫下,三五成群地边吃边聊。

村西头有个关帝庙,里面有一个泥塑的关云长像,身上还披了一大块黄色的布,除了正月初九关二哥生日的那几天,这里难得地热闹一下,平日里都是冷清得紧。关云长,也就是刘备的二弟关羽,素来为中华老百姓所敬仰,世称关圣帝君,或者干脆叫他老天爷。可惜在这穷乡僻壤,关老爷的福地也就巴掌大的一个小庙,里面还住了一个邋遢老头子,据说以前还是个观里的道士,只知道他姓华,村里人都叫他华老头,算是半个乞丐。为什么说他是半个乞丐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乞丐,大多是走街串巷,到处要吃的要钱的,这个华老头就只是住在村子里,也从不要饭,谁家有吃不完的饭就给他些,没人给他就饿着。村里人虽然看不起他,但是也不至于就叫他饿死在这里,因此一日三餐他倒是不用愁的,反正他一个老头子也吃不了多少。

这个村子叫做高金寨,村里有三个姓,高、齐、王,其中姓高的占了八成,所以才以高姓命名,至于中间那个金字,只不过是乡下人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就在这关帝庙外边,华老头坐在那里一起一伏的。为什么会起伏呢,会不会是在练仙功?别瞎扯了,他那是坐在一个小孩子背上,而那个小孩子正在一下一下一丝不苟地做着俯卧撑。这个小孩子七八岁,小脸儿累得红扑扑的,但是做俯卧撑的时候能撑得住一个糟老头子坐在背上,光他这份力气就可以笑傲全村了。华老头这会儿在打着盹儿,在小孩子的背上摇摇晃晃,好似坐在大风浪尖的小船上。突然,老头子睁开了眼,一个平移就从小孩子的背上轻轻飘了下来,仍是一副打瞌睡的样子,就好像他一直就是坐在那里似的。

小孩子忽然觉得背上一轻,这时候母亲刘改娥的大嗓门吼了起来:“你这死孩子,咋又跑这儿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都是上了学有文化的人了,怎么能老是在这个地方呆着呢?赶紧给我回家吃饭去,要不打断你的腿!”

小孩子名叫高渐飞,生母高萍是村里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学生之一,本来是家族里的骄傲,谁知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怀孕了,然后生下了高渐飞。家里人气得火冒三丈,这是败坏门风啊!再三逼问这孩子的父亲是谁,可是高萍死活都不说。后来逼得紧了,她竟然撇下孩子跑了,去了南方打工,就一直再也没有回来过。她哥哥高洪波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就把妹妹的这个孩子过继来了,算作自己的儿子。可这孩子打小木讷,脑子像是不大灵光。周岁那天,按照乡下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一大堆的东西,让他“抓生”,可这孩子啥都不拿,就紧紧地抱着马鞭不放。他爷爷高志气得大骂:“这小子,长大了也就是一个戳驴屁股的料!”因此不喜。高渐飞两岁走路还不稳,三岁还不能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家里人逐渐认为他就是个野种,不会成器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