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杨帆的足球队(2/3)

比比皆是。

在杨帆的眼中,以高俅的球技,估计放在当下的中国队,那叫鹤立鸡群。但在宋朝,则轮不到他来当“蹴鞠第一人”。

按照宋史记载,北宋宰相丁谓、李邦彦,都是踢足球的高高手,技术在高俅之上。还有一个叫柳三复的秀才,球技更是高,号称大宋的足球先生,十二世纪的马拉多纳。

距离赵佶问鼎九五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杨帆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练成像柳三复那样的蹴鞠高手,只需要保证在赵佶面前过高俅就好。

杨帆出门到街上买回一筐皮球,这种皮球做工已经很精致,是以牛羊膀胱缝制而成,内充气体,只是体积比现代标准足球小很多,只有香瓜大小。

在杨帆那个年代,这种皮球都是小孩子玩耍的,不过为了今后的前程,杨帆还是耐着性子训练起来。

宋人蹴球,有两种玩法,一种玩法是“筑球”,是为对抗。球场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做“**眼”。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或十六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每个球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任务。每场比赛还设有“都部署校正”,即裁判员。

一种是“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同样数目的球员,在场中轮流表演,以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绝对不允许用手,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球不落地。由裁判分别打分,以技高一筹者胜。

显然,“白打”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花样足球。

杨帆判断,想要胜过高俅,就必须在“白打”上面下功夫,好在杨帆平日里喜好踢足球,花样足球也有些底子,加上宋人的皮球又轻又小,控制起来反倒更加灵活和容易了。

杨帆将现代花样足球的技术融入宋代“白打”蹴鞠当中,姿势优美,动作灵活,长时间保持皮球不落地。

阿柔做好饭菜,过来叫杨帆用餐。

宋代蹴鞠是全国性运动,风靡朝野,城里乡间,男女老少都会玩耍,阿柔平日里也玩过,所以见杨帆高的控球技术,顿时雀跃着,拍巴掌叫好。

杨帆练了半个时辰方才停下来,阿柔很会照顾人,立刻准备好毛巾脸盆打好水,服侍杨帆洗练擦汗,并为他按摩肩膀,力道恰到好处,令杨帆浑身的疲倦一扫而空。

阿柔做的饭菜不咸不淡,正合乎杨帆口味。

饭桌上,杨帆品尝着阿柔做饭菜,见都是蒸炖煮的菜,于是提议道:“如果有炒菜就好了!”

阿柔说道:“公子原来也知道炒菜,阿柔只是听小姐提过,并未见过厨子如何炒菜,听说炒菜很不少吃。”

宋代是中国炒菜方式刚刚兴起的时代,不过并不流行,因为炒菜所需的香料十分稀有,宋境内是没有的,只能从南洋进口,价比黄金,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的。

杨帆道:“等过些天我弄些香料回来,做个炒菜让你尝尝。”

阿柔惊讶道:“公子还会炒菜?”

杨帆微笑着点点头,平日里他都是自己做饭吃,照着菜谱炒菜,时间长了,也是个厨房高手了。

用餐完毕,杨帆继续练球,阿柔则开始打扫整个宅院的卫生,承担起照顾杨帆起居的责任。

第二日,杨帆再次上街,找了一些在街头靠蹴鞠表演为生的球员,而后花钱雇佣他们,组成一支球队。

大宋自太祖开国以来便成立了专门管理蹴鞠的组织,名曰风云社,类似现代足球协会。

风云社的工作包括展会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