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09章 站在风口浪尖,力挽狂澜(2/2)

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农民结算周期缩短,原先的月结,改为半月结,甚至现款。”

关嘉祥和老耿顿时头疼了。

关嘉祥拿了算盘劈里啪啦地算:“闺女,1吨100块,咱乡1000吨白皮蒜那就是10万块啊!咱哪能垫付那么多钱?”

王小庄乡乡长看着她,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小苏,我们乡产量有2000吨。”

马坑乡乡长说:“我们也有2000吨左右。”

黄岗乡赵乡长讪讪地说:“我们乡有500多吨。”

老耿加了一句:“合作的是三个乡,黄岗乡没有签合同,但都是本县的农民,我想着也应该收了,四个乡,小苏,咱要垫付至少55万块啊!”

55万块!

在这个时代,万元户都很稀少,55万,那是天文中的天文数字。

哪里去弄55万块钱?

苏小昭深吸一口气,站起来,严肃地说:“关乡长,您们给我兜个底,要是我能借来这55万,您们,能不能从农民手里把大蒜保质保量底收上来?”

关乡长结结巴巴地说:“借?你去哪里借这么多钱?”

苏小昭说:“去京都找人借!”

她才16岁,还未成年,一个娇弱的小女孩,面对如此大的变故,大义凛然,毅然决然地站在风口浪尖,用稚嫩的肩膀力挽狂澜。

说到底,她在整个种植、推广、销售中,赚的钱都不够差旅费。

关嘉祥把桌子一拍:“同志们,小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我也撂下话,如果这种情况下,大蒜都不能保质保量地收上来,我辞职,再也不干了!”

各个乡干部都表示亲自到各自行政村,一个村一个村地亲自盯。

苏小昭看大家都表态了,说:“那就这么定了,我去借钱,你们保质保量地收蒜。咱们合伙,把这场硬仗打赢!”

马坑乡的乡长说了一句:“小苏,你借钱,利息咱四个乡平摊。”

出了乡政府的大门,老耿有点难受:“闺女,我没用。”

苏小昭说:“您可别说这话,我全靠着您呢!他们收蒜,我弄钱,耿叔,您赶紧把冷库租下来,徽市的货,我们暂时不发,先全部冷藏。”

老耿点头:“闺女,55万,你能弄到那么多钱吗?”

苏小昭说:“耿叔,我大话说出了,我就必须去想办法啊,能不能弄到那么多不好说,但是弄个10万、20万的没问题。”

老耿点头:“我也存了10万,你也拿去。”

苏小昭点头:“那耿叔,我不客气了,咱们流转快一点,最多压一个月的资金。”

她有钱也不能告诉大家自己有钱,就得叫各方都有压力,都有紧迫感!

苏小昭送走老耿,对万三说:“咱借这几十万的钱,利息得收,你说收多少好?”

万三看看她,没吭气。

苏小昭:“别以为你想说什么我不知道!”

万三说话了:“别人被你坑死,还给你烧香刻牌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