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1060 土司制度,他们必须接受(2/2)

,而愿忠于朝廷。如此分化西南各族,使其无法再如南诏国那般尊奉共主,众部相倚为强,而消弭我朝边陲隐患!”

李天衢循声望去,就见那个仪容俊雅的臣僚,倒也是后唐的降臣之一。他名为刘煦,本是涿州人士,而与刘暄、刘皞兄弟三人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代,只是后来兄长刘暄被仇家所杀,刘煦为了避祸与他兄弟刘皞奔逃,投至后唐,而先后历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的官职。

按这刘煦的正史轨迹,他先后历任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后唐时节还做到了当朝宰相,后晋时节则官居东都留守。拜司空、同平章事,还与五代不倒翁冯道结成了亲家...而刘昫虽然也有身居相位却不顾及典故,以及待人不够宽容等弊病,但是他为人也看不惯府衙机构营私敛财,所以将因弊政租赋于民间的欠款一笔勾销,而得罪了大批三司官吏。所以当刘煦被罢相之后,便有一众臣僚欢呼庆贺有言“自此我曹快活矣!”......

而且刘煦还有个最大的成就,二十四史中总计共两百卷的《旧唐书》,便是由他受命监修国史,而主撰编成的...李天衢心说当初我即便是囫囵吞枣的只看了个大概,倒也真算是拜读过。所以此人总体看来,若要出仕做官,到底还是长处大于短处。

后世要查证古时史料,尤其是关于记录当时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同中原王朝相互来往的关系。往往在《旧唐书》中记载也更加详细,相对也更为可靠。现在虽然还没到刘煦负责监修国史的时候,可是他好学博识,知识领域涉猎广泛,看来现在便对旧时南诏国治下诸族各部前事过往、风土人情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

至于他评价西南诸蛮的那句“恶我则叛、好我则通”...也正是刘煦在《旧唐书·南蛮西南蛮列传》中所加的注解。

听刘煦赞言说罢,李天衢轻轻一笑,旋即又道:

“朕之所以打算设土官治土民,也是想到对于各支部族混居的地区,最不应该做的,贸然加深他们对中原的仇视情绪。毕竟我朝不止是要在滇地设立云南宣慰使司,黔、桂、蜀、鄂、湘...各地,哪处不是诸族混杂?是以能否让旧时南诏治下诸族奉我朝为正朔,而愿接受赐许的官职,也关乎日后兼并诸地的趋势。

而南诏、大长和覆亡,杨师厚又肯逐步交接就兵权...趁着眼下滇地并无诸族尊奉的共主,也正是我朝分封..乃至分治各支部族的大好时机。以往南诏之所以成为唐朝西南边患,也正如李卿所言,西南诸部尊合并六诏的蒙舍诏为王,得以相倚为强。而大封、乌武、摩挲、濮人、乌蛮、茫蛮、西爨...等诸族本来各据一方,如今由我魏朝招抚赐封,想必也会有不少部族首领甘愿归从。

只是设立云南宣慰使司,另封宣抚、安抚、招讨等诸级土官等事宜各种细节,朕与众卿还要仔细推敲一番...再看滇地诸部又会如何回应。”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