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章 既当......又立......(2/4)

一时间,场面十分安静。

陈暮也没有催促他们,只是含笑着,静静地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个年轻人站出来向陈暮拱手敬礼道:“林,见过尚书令。”

“你是何人?”

陈暮问道。

那人说道:“在下常林,温县人。”

“温县人?”

陈暮微笑道:“听说殷王的后代,也住在温县?”

殷王就是司马懿的祖先司马卬,跟陈暮的祖先陈平一个时代。

常林如实答道:“司马家世居河内,为河内望族,只是前些年搬迁去了黎阳。”

“哦?”

陈暮故作惊讶道:“河内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前些年也没有受到董卓袭扰,司马家怎么会忽然远离故土,搬迁去了黎阳呢?”

人杰地灵,物产富饶?

常林嘴角微微抽搐,河内倒确实人杰地灵物产富饶,问题是董卓没有袭扰,关东军在袭扰呀。

不说这些年来数次大征兵,单说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就有多股乱兵曾经劫掠河内,致使生民凋零,百姓死伤过半。现在王匡又施以苛政,让本就遭受多次劫难的河内雪上加霜,百姓过得极为凄惨。

河南尹就在河内郡旁边,常林就不信陈暮不知道河内郡的情况。

见他装傻充愣,常林咬咬牙,跪下磕头道:“林尝听闻尚书令仁义满天下,乃大仁大义大勇之士也,曾经怒斥太皇太后废帝,又呵斥董卓暴行,爱民如子,唯贤唯德。如今河内百姓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还请尚书令施以援手,以仁义救之!”

“还请尚书令施以援手,救救我们。”

“是啊,尚书令,救救我们吧。”

呼呼啦啦,诸多河内大族的族老乡长有秩纷纷起身跪在了堂下,十多人磕头场景蔚为壮观。

“什么?”

陈暮表现得更加惊讶,张大了嘴巴道:“河内百姓生活怎么会如此困顿?莫非是遭了灾?只是今年河南尹风调雨顺,河内与河南不过是一河之隔,两地不应当有如此差别啊。”

常林苦笑道:“还不是那太守.......”

“太守?”

陈暮装作纳闷道:“我素来听闻王太守轻财好施,以任侠闻,应当善待百姓才是。”

堂下众人互相对视,面面相觑。

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不说很多无辜百姓被他抓去处死,单说那些大族,一旦犯了些许小错,就必须交大量的钱财粮草赎罪。

常林的叔父常固,因为和门客发生了争吵,情急之下打了门客一巴掌,结果就被抓了起来,严刑拷打,最后常氏族人花了很多钱,才勉强保住一条命。

可即便如此,王匡还是没有放过他们,依旧将常固扣押着,言称要予以判刑,以儆效尤。

要知道,常氏在河内虽是大族,但并不是像司马家那样有名望有产业有财富的世家族群,只是普通的乡野部族而已,就因为一个耳光,不仅花钱,还要坐牢,可见王匡在河内之严苛。

还以任侠闻,严刑苛政,以任暴闻还差不多。

听到陈暮的话,常林情绪顿时就激动起来,在历史上,他找的人是胡母班,胡母班是王匡的亲戚,也是常林的同乡,靠着胡母班的面子,常家才躲过一劫。

可现在历史大为变动,胡母班作为执金吾,已经被董卓裹挟去了长安,并不在河内。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