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2/5)

琰带着自己的弟弟崔林,路过陈暮的身边,恭敬行了一礼,又对崔林道:“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书院的陈院长。”

“见过院长。”

11岁的崔林已经是个小大人模样,只是神情木讷,一板一眼地行礼。

陈暮在心里觉得这孩子没有灵气,不过一想到崔琰也是这性格,便也释然,点头道:“嗯,进了书院,好好读书。”

“唯。”

崔林恭敬应是。

崔琰今年二十五岁,原本历史上,应该要到190年也就是他29岁的时候才会与朋友公孙方一样拜郑玄为师。

但现在听说郑玄开学宫广邀天下学子来齐国读书,又听说除了泰山学宫以外,还有泰山书院,由青州名士管宁教导,招12岁以下学生。

于是早就对郑玄慕名的崔琰就带着堂弟崔林,从清河郡出发,欣然来到了齐国。

清河郡就在平原国旁边,离齐国不远,只有200多公里距离。

除了崔琰兄弟以外,还有诸葛亮兄弟,陆逊叔侄,陈群兄弟,以及青州徐州兖州冀州四地一些名门弟子。

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大儒讲学,除非刚好有士人游学在此地,否则很难会得到消息特意过来。

因此来的也都是青州旁边三州的人,而且都是离得不远,也就一二百公里范围内。

能来这么多人当然不是看在陈暮的面子上。

人们冲的是郑玄的声望。

郑玄海内闻名,昭然天下,可谓当时第一大儒。

就连鲁国的孔家都派遣子孙过来,可知郑玄的名气有多响亮。

因为在宣称当中,从泰山书院受业之后,就立即可以进入泰山学宫读书,这对于那些需要对子女教育的官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

诸葛亮兄弟由他们的父亲泰山郡丞诸葛珪送来,诸葛亮今年六岁,他的兄长诸葛瑾十三岁。

陈暮看到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子,拉着一个粉雕玉琢,面如冠玉的孩子,身后还跟着一位面目严肃,外表老成的少年向他缓缓走来。

“陈刺史,吾是泰山郡丞诸葛珪。”

诸葛珪向他敬礼。

陈暮好奇地看了眼那个孩子,回礼道:“原来是诸葛郡丞。”

郡丞是六百石,跟刺史的官职大小一样,是一个郡的二把手,谈不上高官,但也不算低,属于中等官员。

“这是我的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

诸葛珪一一介绍,向陈暮拜谢道:“还得多谢刺史,向郑公引荐,不然我子何德何能,可以入泰山学宫。”

诸葛瑾已经十三岁了,泰山书院不收。

而泰山学宫的入学门槛可不低,毕竟如今青州还算稳定,郑玄的名望在外,他开学宫收徒,附近几州的达官贵人争先恐后要把族中子弟送来。

在这些达官贵人当中,诸葛珪的官位甚至都排不上号,按道理来说,肯定没法托关系把诸葛瑾送去泰山学宫。

但由于陈暮推荐,让诸葛瑾顺利入学,所以诸葛珪对他很感激。

陈暮笑道:“令郎天资聪颖,聪明好学,若没有名师教授,委实可惜了些。我也是爱惜他们的才学,不忍沧海遗珠,请进吧。”

“谢刺史。”

诸葛珪当然不知道陈暮说的是实话,还以为说的是场面客套话,一边心怀感激,一边送诸葛亮进去,他待会还得送诸葛瑾进泰山学宫。

拜别了诸葛珪父子三人,那边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