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章 我本咸阳一老农(2/4)

荀子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儒家对秦国的一些成见,而赵括随后在地方所推行的德治,更是让儒家欢呼雀跃,儒家弟子纷纷进入秦国,担任官吏,他们是施行孝悌制最好的人选,而嬴政也没有对儒家有什么敌意,这也是荀子的功劳,荀子教会了他很多,这让嬴政明白,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学派。

儒家跟秦国的关系逐渐亲密,很多隐世的儒生都出山来帮助秦国,安抚地方,他们在与法家争夺在秦国内的权力,如今要制定全新的制度,儒家当然就有些坐不住了,礼仪制度这是他们最拿手的东西啊。法家的那一套,那也能算是礼嘛?法家的人,那也能算是人嘛?

儒家近期还没有出现大儒级的人物,荀子离开了,而接替他位置的人还没有出现,这就导致荀子曾痛斥的很多老儒生,想要抓住这次的机会来改变一些事情。这些老儒大多都是孔子时代的残余,跟不上新的时代,满脑子想着恢复周礼,荀子非常的厌恶他们,多次当面训斥,丝毫不给面子。

荀子不在了,他们又再次探出头来。

这些老儒驾车来到咸阳,一路上都是在高谈阔论,表现出一副优越感,面对秦国的制度,他们评头论足,被荀子所夸赞的制度在他们口中变得一文不值,他们带着这种天生的优越感,怀着天下皆醉我独醒的心态,一路上都在商谈着如何改造秦国的礼仪制度,在这些人看来,秦国的礼仪建设是离不开自己的。

当他们带着这样的优越感来到咸阳郊外的时候,大老远的,就看到了几位老农,这几个老农笑呵呵的坐在耕地边上,正在大声的聊着今年的秋收,看起来非常的开心。有一位老儒生指着他们说道:“这就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了,我听闻,在贤人当王的时候,乡野人看到贤人戴着高高的冠冕,坐在马车上,就会站在路边行礼拜见。”

“秦国的军功制,不以道德却以勇武来赏赐爵位,这大概也是可以改变的。”

听到他们高声谈论,那几个老农抬起头来,打量着他们,有一人开口问道:“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老儒让驭者停下来,这些人虽然思想迂腐,可是还是严格的遵守礼法,既然有东道主来询问客人的情况,那他们就不能不停下来回礼,这大概也是一种复杂,他们很高傲,他们看不起底层庶民,可是他们又严格遵守礼法,不会随意攻击欺负别人...几个人走下马车,就拜见了这几个老农。

互相拜见之后,老儒生笑着说道:“我没有冒犯您的意思,如果您听到了我方才的言语,还请您不要怪罪。”

坐在最中间的老农摇着头,说了一声莫怪,就邀请他们坐下来,让旁边的人给他们水喝,这些老儒生不肯坐在泥土上,铺上了坐席,然后严肃的坐着,他们也想要从这些农夫口里知道一些秦国的情况。他们喝了主人的水,就客气的说道:“我们这次来,是为了劝说秦王恢复从前的制度,行周礼。”

“周礼?周礼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其中一个发须花白的老农笑呵呵的说道。

“哦??您也知礼?”

“乡野愚夫,知道的不多,略微知道一些。”

“您为什么要说周礼有不足之处呢?”

“您既然是儒生,就请让我用孔子来告诉您吧。孔子讲究仁,礼...二三子就是为了礼而来。孔子说礼,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是为了稳定啊...他想要用一套礼法来束缚天下人,让他们停止互相残杀,停止违背礼法的行为,他将不符合道德,不符合稳定,不利于天下的行为都称为无礼。”

“他说的哪里是周礼啊,大道畅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周时所能见到的场景嘛?这只是孔子所想要看到一个天下啊,他提出礼,法家提出律,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限制人的行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