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两百七十七章 李冰与郑国(2/4)

修建都江堰,将肆虐的岷江分为内外两股,化害为利,兼具汇洪与灌溉两大功能。

在水利工程完成之后,他又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举措,使得巴蜀地区变得富裕起来,并且加强了这里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巴蜀的富裕,使得秦国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粮仓,可以支持秦国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

好事成双,在李冰完成了蜀郡的大工程之后,秦王令他前来咸阳,接受赏赐。

赵括也看到了这位被巴蜀百姓一直祭拜的贤人,李冰很高大,可是却异常的消瘦,浑身黝黑,看起来就像是一位咸阳城里的老农,他话语不多,从外表看起来有些憨厚,待人也很有礼貌。他来拜访赵括,却是因为《马服书》的缘故,赵括邀请他进院,又令人宰羊款待。

“武成君...不必如此。”,李冰面对赵括这异常的热情,也是有些惊讶,他只是一个地方的郡守,论爵位,他也不过是右更,远不如武成君,他不知道武成君为何对自己如此的恭敬。赵括摇着头,认真的说道:“我听闻:身为将领的人,带着精锐的士卒击败敌人,后人会赞叹他的勇武。”

“身为国相的人,治理国家,让百姓过上的好日子,后人会赞叹他的智慧。”

“而像您这样的人,办水利,使得一个地区数千年因此受益,后人是一定会祭拜您,感谢您的恩德...我真希望天下能多出几个像您这样的人。”

“您过誉了,我修建的水渠,能让一个郡的百姓受益百年,而您的《马服书》,则是可以让全天下的百姓因此而受益千年,我从不曾见过您这样的人,我常常通宵去读您的著作,这让我受益匪浅,您在书里所提到的那些政策,您的考成法,一条鞭法,屯田法...我从不曾听说谁能想出如此多的制度...我有很多想要跟您请教的地方。”

赵括苦笑着,自己哪里是提出这些政策啊,他不过是将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改革全部都说了出来而已,从汉代的轻徭薄赋,到后来的各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他所能想到的,全部都写了出来,若不是韩非,他根本都不能将这些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只因为太过混乱。

还是韩非将他平日里所说的言行与他想到的政策结合起来,方才形成了一个勉强能看的政策体系,虽说漏洞百出,也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在将来不被焚毁的话,应该还是能有些作用的吧。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一个过程,在明清时达到了最顶峰。

而赵括的马服书,可以说是在哪个朝代都不过时,等到战争结束了,人们就会惊讶的发现,这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适合如今,等到豪强并起,他们就会发现这迁徙地方豪强,遏制他们发展的政策还挺适合如今的,等到世家门阀为患,他们就会发现这科举制还可以用...赵括如此想着,不知又想到了什么,忽然将在院落里玩耍的赵政叫了过来。

难得今天荀子要跟公孙龙去游历秦国各地,赵政有了假日,看到父亲叫自己,他不情不愿的走到了他的面前,又朝着那个面色黝黑的官行礼拜见,李冰笑眯眯的看着他,说道:“这位就是您的儿子?比我的儿子要年幼很多..”,赵括板着脸,认真的对赵政说道:“书籍是很有用的东西,不该被焚毁。”

“父亲?我没有烧书啊!!!”,赵政茫然的瞪大了双眼,委屈的说道。

“我知道,以后也不许这么做。”

“嗯...”

“好了,去玩吧。”

赵政这才蹦蹦跳跳的离开了。

李冰也不明白,为什么武成君跟自己聊着聊着,就将儿子叫来,莫名其妙的吩咐了一句,就让他离开了。李冰又问起了一些先进的制度,包括赵括曾提出的迁徙豪强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