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03章 天子岂会怕百姓!(2/3)

至少一百年找不出第二个了。”

“这么有趣?”

朱厚熜真的有过去瞧瞧的打算……只不过又按捺下来,几十万盐工闹起来,把知县都给赶跑了,稍微不慎,就会酿成大祸。尤其是食盐又是民生必需品,虽说北境也产池盐,而且数量还很大,但是两淮的盐依旧不能马虎。

漕运只能影响沿线百万漕工,可是食盐却能影响几千万生民!

“到底谁能说清楚盐城的局面?王岳,你有信得过的情报吗?”

王岳无奈道:“有,还真有!只是臣有点怕他蹬鼻子上脸。”

朱厚熜眼皮挑了挑,貌似也猜到了是谁。

“启奏陛下,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六大都转运司,其中积弊之多,已经难以尽数……恕小臣直言,这里面的事情,纵然是盐道衙门,也说不清了,一个县令,又哪来的本事说清楚。他当个糊涂县官,也在情理之中了。“

杨博脊背笔直,向朱厚熜朗声陈奏,不疾不徐,不卑不亢,声音也好听,朱厚熜微微颔首,示意他说下去。

大明盐法的问题,还真不是三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且即便是头头是道的论文,里面也多有谬误,距离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这其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明有多少人,需要多少盐,能产出多少,是有缺口,还是供过于求……这些最基本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当然了,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人口都是估算的,又上哪说得清楚其他事情……

在国初的时候,执行的是开中法,也就是说,商人运送粮食到九边,九边得到粮食,给商人开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去盐场换盐,得到食盐之后,在运送到指定的区域去出售。

这就是被很多人夸奖的开中法,觉得是最好的良法,毕竟一下子解决了九边军粮,百姓吃盐两大难题。

还不费朝廷一文钱,绝对符合朱元璋经济学。

只是伴随着开中法执行,人们就发现了问题……首先,九边需要的军粮数量是不一样的,遇到了战事,粮食就多,太平无事,粮食就少。

而相比之下,食盐的生产倒是很稳定,老百姓消耗食盐的数量,那就更稳定了。

该怎么办?

最初的时候,朝廷鼓励多生产食盐,二百斤为一引,多生产出来的盐,就送给衙门,能够换取一石粮食。

这是鼓励灶户……可很快问题就来了,朝廷吃不下这么多食盐,既没有地方储存,也没有这么多粮食支付。

那怎么办?

就只能让商人代为采购。

这就出现了盐法当中的第一个大弊,余盐!

灶户生产多少食盐,商人购买多少食盐,是余盐,还是私盐……根本说不清楚,也没法管理。

而且朝廷正课价钱是很低的,还会受到官吏盘剥压榨,甚至会赔钱……这时候你要是灶户,生产出几百斤盐,你会老老实实交正课,还是当成余盐卖了?

这道选择题貌似不是很难吧?这样一来,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这就是正课不足,朝廷收不上来足够的食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