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七章 旧事重提(3/4)

又给自己扣了顶帽子,郝汉说的这些人也好,他说的这俩也罢,都是那个时代里凭借一人之言搅动时代的旗帜,而他之所以会做出背后说人的事儿,也是想表明自己对赵楠的态度:“可我那会儿算不上知识青年,这个事儿我做不了。”

“嗯。”

郝运和郝汉哥俩面现恍然,他们俩早在郝运报仇的时候就聊过这个事儿,知道赵楠的倡议是从郑建国这里“听”到的,各自潜意识里也曾有过郑建国为什么没有参与到里面去的想法,却没想现在能够解开这个疑惑。

郑建

。国当时的政治面貌是贫下中农,郝运和赵楠则一个是工人阶级子女,赵楠的外公家是善县赵沟镇大地主,她迫切需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郑建国想做,却因为本身是农民的身份做不了,郝运这样的可以做,却没有去做的动力,只有赵楠有资格有动力去这么做,甚至是在以寇阳为首的班干部们在放弃后,依然决定去做。

以郑建国两辈子的阅历来说,这就是求锤得锤,羊肠小道的捷径看似好走,实际上却满着危机,不能说你想走近路出了事儿,就去责怪指点出这条路的人。

当然,郑建国之所以会像个年轻人摆出自责的态度,还在于他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朋友,赵楠自己是求锤得锤他如今没半点心理负担,可郝运这货因为给她报仇吃了四年多八大两,现在他跑来要自己给个解释,这肯定是要解释一下的:“现在看来,赵楠应该是想表达对组织的积极靠拢。”

郝运缓缓的点了下头,他才说过赵楠外叔公从宝岛回来探视了,便开口道:“可惜表错了情,站错了队。”

郑建国眉头微挑,正色道:“所以你们才会被分配到南疆,而不是像之前那些知青就近插队,这一方面是其他地区的知青已经为返城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则是地区主任试探省里意图,结果连带他也是求锤得锤,后面寇主任扶正——”

前文说过,齐省在上山下乡过程中,罕有把知青送出省外的情况,即便是真会出省,最多也只到可南和徽省。

这一方面是因为齐省在上山下乡过程中,没出旗帜性人物,于是像东三省西疆南疆的待遇,便被以首都和魔都为主的知青们给包了,否则上面关注下特事特办,就不会存在其他方面干扰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齐省独特的产业情况,要说是工业省份吧,比不过东三省的诸位长子老大哥,要说是农业省份吧,又比不过旁边的可南和徽省以及可北,所以齐省工农业的比例,并不像其他省份那么明显。

这就造成以工人子女为主的知青数量也不明显,虽说比之旁边的农业大省要多不少,可正因为有相应数量的工业产业去安置这些年轻人,真正需要上山下乡的知青却不多,随便插队到城市周边公社都能解决。

比如寇阳和罗兰,就插队到了红旗公社三里堡大队,出城不到五里地就是了。

当然,这并不是齐省独有的情况,放在全国范围里面,除了首都和魔都以及长子为中心的范围外,其他几十个省份地区里的知青们,也都是插队到以所在省不出周边省份的情况居多。

这不是各个省份在搞阴奉阳违,因为上山下乡还涉及到了第三个方面,也就是知青们的待遇和补给问题,这些知青们到了下面并不是人到了就行,还有安置知青们所需要的物资——单就现金的补助就有500到1000(六七十年代人均月工资30块),同时还有她们的口粮,也要有派出单位负责,而且这个负责还是要送到地方。

钱好说,毕竟体积小,真多了还可以派武装押运,可粮食这玩意还得配粮票,各个省内的粮票出了省就不能使用,那得需要换全国粮票,而省内粮票兑全国粮票又不是一比一,结果便造成了大部分省的知青很少出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