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八章 无题(2/4)

麦面包,俄罗斯的大列巴。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黑麦都能够种植,何况是辽东,乃至小冰河期的北方地区。

生长期短、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其叶量大、茎秆柔软、草质柔嫩,还是动物喜食的牧草。

虽然亩产低,但咱可以用土地的数量来弥补。拓荒垦殖,向着北方不断推进,黑麦绝对是粮食物资的有力保障。

从北欧引进黑麦,既是皇帝特意交代,也是徐光启用心办差,还有传教士的功劳。能够缓解小冰河期的灾害,赏赐再多,也是理所应当。

“不仅运来了黑麦,还请了面包师傅?”皇帝略显惊讶后,马上便笑着点头,“想得周到,这个叫比罗的传教士,朕准他到湄公省传教了。”

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较量中,西方宗教不占上风,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在皇帝看来,有信仰挺好,随着湄公省的向外拓展侵略,兴许能起到些安抚稳定的作用。

也或许时间长了,传教士会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国势强盛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外来思想就没有泛滥的机会。

徐光启躬身谢恩后,又继续奏道:“微臣以为从西欧运来的大马,如果繁育成功,对于运输将大有禆益。”

高头大马,重挽马,确实很好,就是耗费太多,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而且——

“或许杂种马更适合大明的气候环境。”皇帝随口提点了一句,也交给了徐光启所主持的农业部去干。

“明年便在辽东大范围试种黑麦和土豆,河南、直隶、陕西等地进行种植试验。”皇帝沉吟着说道:“陈子龙不错,还派他去辽东吧!”

辽东经历战乱,百业待兴,特别是农业,至少要有一年的恢复期,才有可能成为明军向北大步拓展的粮食物资基地。

明年的春耕更是事关重大,不仅要发动辽民,官兵也要动手耕种,将耕种面积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人多地少,在辽东是不存在的。所以,皇帝才特意交代前线将领,对于解放的辽民,要好生照顾。

多活一个青壮,明年就能多耕种几十亩土地,再往后呢,产生的效益绝不是暂时拔调出来的那点粮食可比的。

如果黑麦在辽东种植成功,缓上一年两年,皇帝还准备启动移民工程。首先是直隶、山东的无地、少地的百姓,拉开东北大开发的序幕。

只有辽东成为可靠的物资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疆域的脚步才会坚实而不停歇。

“微臣已经组织数十名农业专家,由陈子龙带队,年后便赶赴辽东,准备春耕事宜。”徐光启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不知辽东官府如何设置,他们若能配合,春耕大事会顺遂许多。”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辽东官员朕已有草案,陈子龙暂授辽东左参政,提督劝农。”

明代在地方农政官职的设置上,省一级有布政使负责管理民政与财政事务,又设有左右参政、参议为副官,人数不定,且往往因事而设。

如宣德年间,浙江布政司即奏请增设参议四员,其两员于温台诸府督理农务功。又孝宗弘治八年,于山东设参政一员,“提督劝农,兼管水利”。

陈子龙得左参政一职,就不只是农业部的专业官僚,而是有了职权的政务官员。

“微臣代陈子龙谢万岁赏拔之恩。”徐光启起身施礼谢恩。

皇帝笑了笑,伸手虚抬一下,说道:“辽东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农耕更是根本,让陈子龙好生去做。”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说道:“农业部不仅要关注辽东,北方各地也要顾及。大灾害来临,北方受灾最重,不可轻忽。”

“万岁放心,微臣已有安排,奏疏已呈上,请万岁拔冗御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