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零八章 平辽指日可待(2/3)

此,老百姓能谋生的路子反倒更宽更多了。改变,改革造成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

当然,身处底层,老百姓对于某些改革政策并不关心。除了接触到的信息面太窄外,还因为不关他们的事。比如对于贪官的严惩,比如科举等等。

衣食住行,盐米油盐。也只有这些小事,才是老百姓每天要经历,每天要关心的。

盐价降了,好,好啊!今年冬天家里用上铁炉子、蜂窝煤了,花费不多,还暖和,好,好啊!粮价降了,听说是走海路运到天津,运费少了,好,太好了!

当老百姓不再为战乱而担惊害怕时,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便占据了多半的思维。

不能怪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要理解底层民众,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为了自己和家人不饥不寒,他们已经付出了最大的精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老百姓都感觉到了生活在变好。工作的机会多了,收入增加了,吃饱饭,甚至能多吃上几顿荤腥。

“爹!”二丫先是瞪大了眼睛,然后就是惊喜,老爹跑了趟天津,这么快就回来了。

二丫爹呵呵地笑着,快步走过来,说道:“回家暖和暖和去,爹帮你看摊。”

“俺不冷。”二丫摇着头,指着炉子笑道:“有它呢,可暖和了!”

二丫爹把手笼在炉子边烤着火,嘴里喷着白雾说道:“京城还算好,要是在辽东,可冷得厉害。”

二丫眨着眼睛,不解地问道:“爹,那咱们还回辽东吗?”

二丫爹的手停了下来,有些犹豫,也有些迟疑。

“俺觉得在京师也挺好的。”二丫咧开嘴笑道:“种地不是更辛苦,挣得也不算多吧?”

二丫爹点了点头,又摇头道:“丫头,不能光看眼前哪!这做小买卖,还能干一辈子?可家里要是有十几亩地,那就是长久的营生。冬闲的时候,再干点别的贴补,赚得就更多了。”

哦,二丫是个好姑娘,不跟爹爹顶嘴。娘亲要生小弟弟,家里要是有田地,还真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稳当营生。

“快了。”二丫爹咧开大嘴,笑道:“辽东快平定了。在天津,俺听到了点消息,建奴在海城惨败,死了好几万呢!”

“海城?”二丫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道:“那离咱们的家乡不是挺近嘛?”

“是啊!”二丫爹用力点头,说道:“咱们既是辽人,还买了平辽债,返回辽东的话,朝廷有政策,会照顾的。”

二丫问道:“会给咱家盖房子吗,原来的好象烧掉了。”

几年过去,连记忆都变得模糊了。尽管在梦中想起过,可二丫爹知道,房子确实烧了。

“会的,会给盖新的,比原来的还好。”二丫爹安慰着女儿,憧憬着未来,“离海城还近,能去城里做小买卖。”

二丫信以为真地点头,说道:“等咱家有了田地,一半种上番薯,自家吃,还能去卖。”

“好,多种番薯。”二丫爹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头,满口答应着。

………………………

刚烤好的番薯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味儿,落在了英子手里。

虽然烫得来回倒手,英子还是笑得开心,直到张柱子摘下一只手套,她才抓得牢实。

掰开番薯,味道更加浓烈,令人食指大开。英子把一半递给张柱子,用嘴吹了吹,便咬了一口,吃得眉开眼笑。

“海城光复,接下来就是辽阳、沈阳。”张柱子拿着番薯并没有急着吃,眼中闪着光,说道:“今年冬天,差不多就能平定整个辽东了。”

英子眨巴眨巴眼睛,说道:“我决定了,还回家乡,帮着俺爹种地。就种番薯,有多少地都种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