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三章 将帅和(2/3)

梅拱手道:“若以新兵混成协独立作战,战力恐怕令人担心。补充进各部,应是最好的办法。”

众将也纷纷出言赞同,手下人马多了,自然是谁都高兴的事情,没理由反对。

当然,熊廷弼的这个建议是减少了两个混成协的编制,无形中减少了可能会得到晋升的军官的数量,某些人心中不满,也是不可避免。

反正老熊不在乎,招人骂的事情做得还少了,招人恨的话说得更多。但皇帝显然不太在乎这个,把朝堂上消扫得干净,老熊也是轻松,没人弹劾他了嘛。

按照目前物资的运输速度,老熊估计着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差不多够大决战的消耗了。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在做准备。仗虽然还是要打,但大规模的却要尽量避免。

重新做了布署上的调整,熊廷弼才结束了军议,等着帝师袁可立入辽,他好去拜见,接受领导和指挥。

对于皇帝的安排,老熊认为也猜测到了其中的原因。

之前没有同意袁可立入辽指挥,是因为有秋季入京述职。

皇帝既要面授机宜,又要解决平辽的指挥权问题,可能还要消弥二人的隔阂,并让熊廷弼和毛文龙要好好配合。

现在提前发动了,入京述职也就取消了,时间上来不及呀!

所以,皇帝才搬出资历、官职都足以压住老熊和毛文龙的袁老师。还给袁老师加了兵部尚书衔,授予辽东督师之职,又赐尚方宝剑。

而且,袁可立的三方布置和熊廷弼的观点基本相同,袁老师还是毛文龙的顶头上司。数来数去,也没有再比他合适的了。

在毛文龙接到密旨和兵部行文的时间,也没比熊廷弼晚上多少。但与熊廷弼的待遇不同,皇帝是派了钦使过来的。

“万岁口谕,先让毛帅看过这些,再接旨不迟。”钦使是镇抚司的锦衣卫,却是负责宫禁的一个百户,姓陈名忠。

毛文龙不解其意,但还是随着陈忠的手势起身,接过一沓文件,展开观看。

“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弁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量、有作为者,岂能多得?应与实授都司,以展其才。”

毛文龙读完一份奏疏,心中甚是惊疑,再仔细看上面所署的名字,不禁瞪大了眼睛。

这篇奏疏竟是熊廷弼数年前所写所奏,名为《援将劳苦异常疏》,对他如此高的评价,他却是完全不知道的。

熊廷弼和毛文龙的隔阂,或者说是结怨,史载是因为熊廷弼对毛文龙奇袭镇江持批评态度,发动太早,导致奴贼痛恨辽人,焚戮几尽,乱三方并进之本谋,目为奇捷,乃奇祸。

但流传在外的负面评价,其实并不是熊廷弼的原话,而是断章取义的概括。

熊廷弼的真实表达并不是针对毛文龙,而是批评王化贞躁谋寡断,导致对奇袭镇江之战果无法充分利用。

而且,镇江之役后,熊廷弼不但没阻止救援,相反建议要救就动真格,要干就大干,但被王化贞胆怯拒绝。

“镇江之事如同谋殴人,谁当先,谁救应,前后着数俱须安排预定,然后动手。今但谋发而不谋救,即捷到,而亦不谋所以救,亦台下所自知也。”

“仆得报捷大疏,初六即出关至广宁,议欲万人袭海、昌,别遣五千夺盖州,断其归路,而台下不敢任,亦其所以自知也,而本兵且以不进广宁一步为仆咎。”

熊廷弼和毛文龙既因为奇袭镇江而结怨不和,皇帝自然从这里入手。奏疏、书信都搜集罗列,明明白白地摆在了毛文龙面前。

看过这些文书,毛文龙脸上神情复杂,阵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